曾听不少宝妈说过:宝宝白天和谁玩都行,但晚上只让宝妈哄睡,别人谁都不要。 有时候宝爸过来哄,宝宝反而闹的更厉害,有时候还哭的撕心裂肺的,直到妈妈接手,立马就停止哭泣。 其实更多的以下原因: 1、宝宝熟悉妈妈的心跳。 胎儿时期,宝宝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心跳, 熟悉的心跳节奏能给予宝宝充足的安全感,能使他快速安静下来。 对小宝宝来讲,妈妈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能信任的人。 2、宝宝更熟悉妈妈的体味。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总喜欢把脸埋入妈妈怀中, 磨蹭着寻找她熟悉的味道,接着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其实比你想像的还要深刻。 我们都说妈妈爱孩子,可孩子又何尝不是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你了呢? 幼年时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充足舒适感和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对环境良好适应能力的开端。 小时候获得妈妈足够陪伴和爱的宝宝, 长大后更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容易接纳别人,处好人际关系; 反之,孩子在幼年时安全感缺失,成年后难以弥补,往往会形成封闭、焦躁的性格。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宝宝也会与爸爸亲密起来,父亲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的帮妈妈分担辛苦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同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见,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变得似乎“不听话”“叛逆”起来了。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觉!”“吃饭!”“不饭!”“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那可能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命令式的不要怎样,不许怎样,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在他那里就会得到反射。所以改变孩子的关键,还是先改变自己! 而且孩子虽然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比如当别人抢他玩具时,情急之下他会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一个是因为手脚敏感期,一个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表达意见,慌乱中做出的随心所欲的反应。 那么父母该如何管教这一时期的孩子呢? 1、 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这种情况下大都会回答“不好!”接着你又会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宝宝会更听不进去。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出他两个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 当然,有的小孩会给出额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然后很严肃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也不想给家长太多的冲撞,一般此时他会根据你的范围来选择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3、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交流。 比如:不许把玩具到处乱扔!其实你直接说:“宝宝应该把玩具放好!”这句他更乐意接受。 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你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长要首先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4、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 虽然孩子是以玩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须立马停止的,你要给他做出反应的时间。 比如:出门前尽早提醒,5分钟后我们出门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饭!不要磨磨蹭蹭的!”改为“宝宝,再过五分钟,我们要吃饭了哦!”
Read more聪明妈妈这样教孩子用手机,有孩子的都学学!
小编导读:聪明的妈妈能通过一部手机教会孩子怎么生活!在孩子生日之际,这位妈妈将手机作为礼物送给了孩子,并且给孩子写下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妈妈在信里说了什么。 亲爱的孩子: 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决定送给你一份礼物——从今天起,你就是一部手机的主人了。 妈妈之所以决定让你使用手机,是因为妈妈对你进行了考察,妈妈觉得你是一个优秀的、有主见的、有责任心的孩子,你有资格得到这份礼物。而且,从今天起,你又长大了一岁,妈妈相信你肯定有能力好好使用这部手机不是吗? 不过,作为你的妈妈,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能够掌握新科技但不会被其左右。如果你被手机影响产生了坏习惯,或者破坏了以下规则,妈妈会暂时停止你使用手机的权利并帮助你改正。 1、保持信任。 手机是妈妈买的,虽然妈妈把使用权给了你,但是所有权还是我的。妈妈不会看你的手机,但是你要告诉妈妈屏幕密码,这是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 2、有礼貌。 接听电话要说“你好”,这是基本的礼貌。不要故意不接听别人的电话,如果你想给同学打电话又不想他父母接听,那就不要打,这是你应该学会的教养。 3、不影响学习。 睡觉时间一定要关机,等到起床再开机。学习时间和阅读时间也不要把手机放在身边。你当然可以玩游戏,由你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玩,记住你是手机的主人,你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让手机打断你的正常生活。 4、学会交流。 如果你和同学闹了矛盾,你要当面跟同学交流而不是使用短信。跟人交流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妈妈希望你有勇气、有能力的跟人交流,而不是躲在手机背后,不敢面对问题。 5、远离色情内容。 别笑!用手机上网时,只能搜索和浏览那些可以坦然与我分享的信息。如果你对任何事情有疑问,可以找个人问问,最好是问我或者你爸。 6、不沉迷社交网络。 不要无休止地拍照和录视频发状态,今年的你会发现去年的你其实很可笑。没有必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要用心体验生活,这些生活经历将会在你的记忆中永存。 7、承担责任。 如果手机损坏了,你得负责维修。你可以把你的零用钱存起来,也可以去想办法赚钱。这样的事难免发生,你应当做好准备。当然,如果手机丢了,记得你欠妈妈一部手机。 8、有主见。 全世界的音乐和书籍你都可以下载,是不是很棒,妈妈小时候可享受不到这样的便利。不要去刻意追赶潮流,你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音乐和书籍,妈妈知道你一直是个有个性的小孩。 9、保持好奇心。 不要总盯着手机,抬起头来,留意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看看窗外,听听鸟鸣,散散步,和陌生人说说话。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不要总用百度寻找答案。 10、跟孩子一起面对。 假设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团糟,那时我会收回你的手机。我们会坐下来谈心,然后再从头开始。你和我都在不断学习。我是站在你这边的“队友”,让我们共同面对。
Read more强行关灯逼迫孩子睡觉 后果只能父母自己承担!
在孩子睡觉时间上,估计几乎每个妈妈都会有头疼的时候,有些妈妈是长期为孩子睡觉的事情焦虑,为啥呢?不就是睡觉嘛,“困了就睡,不困就不睡”,如果都能用这个简单的自然规律来顺势而为养孩子,那就妈妈、孩子都幸福了。现在的问题是,铺天盖地的月儿专家说了孩子要科学睡眠,白天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晚上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还规定几点睡,几点起,到点不睡,就强制,到点不醒,就“闹醒”,总之,孩子要照着“科学规定”、家长要求去睡觉,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在睡觉这事儿上,差不多过的是“傀儡”生活。 当然,凡事都有度,孩子睡觉也不是说,完全不限制,比如玩到夜里一两点,还说不困,不睡觉,那也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当然有些地方、有些家庭认为过了11点或者12点,是很晚了,必须要强制睡觉的。关于孩子睡觉,有些人说是养成习惯很重要,夜里大概几点睡觉,这样早上才能正常起床去上学,白天中午再午睡下,就差不多了。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固然是很好的,问题就在于不是很多孩子都能有这个习惯的,有些孩子就是精力旺盛,晚上睡的晚,中午还不睡觉,这样子,有些家长就“坐不住”了,紧张在意,必须的改改啊,尤其是和其他有规律睡眠的孩子妈妈交流后,回去面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想“整整”了。于是家长发话了:到了晚上10点,必须睡觉,不睡觉,就强行关灯,孩子大哭也不行,强制睡觉。嗯,这样的规定和要求,强制实行两三天发现,孩子半夜睡觉,突然惊醒还大哭,哄好久才又睡下,或者孩子突然说梦话“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还要玩会”,然后一到晚上要睡觉时,家长也害怕,孩子又要闹,孩子也不爽,“亲子大战”,久了肯定吃不消啊,孩子、大人心理压力都很大,谁也过不好。 所以,关于孩子晚上几点睡觉这个问题,还是不能采用高压政策,一般夜里不爱早睡觉的小朋友,客观来说,和家长的作息也分不开,大人睡的晚,孩子也跟着睡的晚,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更是模仿大人的生活习惯,还有一点就是,孩子的精力在白天没有充分“发泄”,到了晚上10点还不困,也有一些小朋友是看着很困了,也打了哈欠,大人让睡觉就是不睡,可能是玩的太兴奋了,或者是太好玩了,孩子扛着“困意”也要玩,关于最后这点,很多家长都会强行关灯睡觉,不让孩子玩了,明明很困了,还撑着玩,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可行,但是这么做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善后。如果家长让孩子哭着睡觉,还不哄,那么睡前心情不好,对睡眠质量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安全感。 不管是家长偶尔还是经常这样强行关灯,强制孩子睡觉,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心理想法如何,不去采取措施“哄哄”孩子,让孩子释放了不良情绪再去睡觉,是非常不恰当的做法。那么,如果我们家长真的这么做了,怎么安抚孩子,让他释放内心的不满和伤心、难过、委屈情绪呢? 接下来就说一个实际操作过、真实有效的做法: 背景:10:30了,孩子已经短时间内打了三四个哈欠了,还是要玩电脑游戏。爸爸就强行关灯,夺走平板电脑,说明天还的上幼儿园呢,必须睡觉了,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孩子才不听,不管呢,大哭。 做法: 妈妈:哦,宝宝(可以是孩子的名字)伤心了,你是不是还想再玩一会电脑呢?(表示理解) 孩子:嗯(得到认可,被妈妈看见自己的需求) 妈妈:哦,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电脑。要是不让玩,是不是就很难过呢?(说出孩子的情绪,是一种间接帮孩子表达) 孩子:是的。我还要再玩一会嘛。 孩子说着说着就大哭,开始用手推妈妈,让哭着说让妈妈开灯。(又大哭,是孩子得到理解后,情绪的释放) 妈妈:宝宝很生气,不让玩就很生气,对吗?(继续理解) 孩子:是啊(恶狠狠的说),我就要再玩一会。(还是大哭)(孩子继续表达不满和情绪) 妈妈:哦,不让玩,宝宝就很难过、伤心,不开灯,宝宝就很生气、委屈,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不然就不愿意睡。(继续共情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孩子:嗯,还想玩(变成小声哭泣)(释放了一些,会缓和,大家可以这样的过程多次重复,直到孩子情绪缓和下来) 妈妈:嗯,妈妈都听到了,妈妈懂的,知道宝宝想玩。昨天不是玩到很晚,早上就很困,起不来,很难受的。你已经打了三个哈欠了,眼睛已经很困了,你还不让眼睛睡觉,第二天就没精神了,所以早点睡,明天放学后我们还可以玩游戏啊?周末爸爸妈妈还带你出去玩呢(孩子情绪缓和后,可以说些符合现实的话,并转移注意力说些其他让孩子感到关爱的安排。) 孩子:嗯,那我睡觉,不玩了,周末我们就去住酒店(这是孩子自己的替换和安慰) 负面情绪释放后,孩子安心的一觉睡到早上起床上学。 最后,如果家长们感觉不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共情能力弱,那么,需要我们家长多学习,可以看书,也可以通过外界协助自我成长,提升情感敏锐性和共情能力。事实上是,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给到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你都习惯压抑、否认情绪,不去表达和释放,那么这样的操作方法,做起来就不容易的。 文/阿波罗新闻网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2-3 岁的孩子,这些注意力问题家长一定不要错过
爱磨蹭的孩子就是注意力差吗? 孩子 2 岁 4 个月,吃饭刷牙磨磨唧唧,反正干什么都爱磨蹭,喊他也不听。这是注意力有问题吗? 孩子年纪小,一方面做事情动作没那么快,另一方面是自主性还没那么高,所以需要多一些外力的协助,才能比较快速地做事情。可以把这些日常的行为游戏化,增加孩子的动机,像有些牙刷会发光或是有声音,都是为了要鼓励孩子刷牙。 有的时候则是因为事情太难了,孩子做不来,或是做了一个步骤就分心了。爸爸妈妈自然觉得孩子磨蹭,可是孩子并不是故意要磨蹭,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就无法继续专注了。所以我们要帮孩子把任务拆解,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慢慢完成,这样孩子才会有意愿想完成。 那么至于喊孩子他不听,这只是孩子可能过于专注在做自己的事情,而没有足够的警觉心留意其他的东西。 东西在眼前,就是看不见,是注意力问题吗? 叫孩子找东西,明明在她面前,为什么她就是看不见,心不在焉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这应该怎么办? 这个现象其实很多可能性: 第一,可能是因为孩子不知道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即使跟他说,那个什么就在你前面,他也会不清楚到底你在说什么。我家二宝常常这样,要请他找东西,真的是不太容易。但我发现,如果用孩子很清楚知道的东西,告诉她就在那个东西的旁边,那么成功的机率会高一点。比如我会跟二宝说,玩具就在电视旁边,他就会知道要往那边找。 第二,孩子也不是故意看不见,是他们一次注意的范围就没有大人广泛,如果头又动来动去的,本来就很容易错过一些范围。他们的注意力运作,可不像雷达扫描那样,头转过去的范围全部都可以扫描进去。 第三,孩子真的心不在焉,你在叫他找东西之前,他是不是有在做别的事情。如果孩子当时在看电视,那要请他不要看动画片,而是去找东西,根本就太困难了。这个时候,就要断然地把电视机关掉,再讲一次要请他到哪边找什么东西,等他找到,才可以再把电视机打开。这时候,孩子可能很快就会找到东西了。 转移孩子注意力到底好不好? 孩子 2 岁 3 个月,有时候会非常执拗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时候就会生气,扔东西。如果经常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平静下来,会不会使他注意力降低? 孩子可能是属于自我要求比较高的类型,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开心。 分散注意力确实是一个可以采用的做法。这么小的孩子,用讲道理的不一定能完全吸收,爸爸妈妈可以先用分心的方式,等到孩子比较冷静了,再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让他知道他可以怎么做会更好。 至于这样会不会让他专注力降低,这倒不需要担心,是不会的。不过这样的作法,降低了孩子自己排除冲突的机会,也是注意力的一个环节。不过,孩子年纪真的小,也不需要太紧张,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帮孩子做冲突排解的训练。 如何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也保持关注?
Read more如何让孩子与你自在谈心
在何种情境下,我们才得以让孩子愿意主动谈心呢? 互动良好的家庭对话是教养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想要彼此开诚布公谈心绝非易事。 英国家庭心理学医师瑞秋安德鲁(Dr Rachel Andrew)接受《卫报》访问时便提到,其实当父母处于「从旁倾听」的时候,像是一起跑步、散步、骑车、煮饭、烘焙等等,就是亲子间进入谈心的最佳时刻;原因在于,这类情境下的对话通常不会带给孩子任何压力,因此自然可以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 「无论是几岁的孩子,若亲子间能养成谈心的习惯,除了将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同时更能滋长亲子间的信赖关系,因为孩子会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可以安心的告诉你,不用担心一开口就会挨骂;而我们所得出的经验是:从旁倾听的谈话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在,进而愿意分享自己所遇到的状况,就像孩子们玩耍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对话起来一样」安德鲁分享。 至于如何才能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呢?家长们不妨可以这样做: 1.亲子时光,每天至少10分钟 一般而言,建议每天至少有十分钟的活动是由孩子主导的,创造从旁倾听的机会,像是一起动手做劳作、烤饼干、跑步或其他适合亲子互动的项目,首先这么做会让孩子理解他们对你的重要性,不但可以建立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更可以让他明白你们之间存在着专属的亲子时光。 2.专心聆听,让孩子主导对话 往往在规律且和缓的气氛中,就能让孩子自然的养成与家长分享心情的习惯,尤其当孩子正和你分享自己时,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专注聆听,让孩子主导对话就好,切勿中途就对孩子的话妄下评语或是产生质疑,要不这将有损好不容易才萌芽的亲子关系。 3.保持冷静,确认孩子的感受 有时候,家长可能会被孩子说出来的想法或事实吓到,但家长务必要冷静的让谈话继续,从旁倾听的对话方式可以有效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有勇气说出原本害怕或烦恼的事,像是最常见的「校园霸凌」,家长们往往知道后就想立刻采取行动,但却忽略了其实应该冷静下来,听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如何。 藉由谈话的过程,家长可以确认孩子真实的感受,像是:「我总算知道你每天上学所要面对的」,或是「难怪你总是一脸焦虑」,但记得还是让孩子继续主导话语权,直到他们想要结束谈话为止。 4.提供选项,不为孩子做决定 在谈话告一段落时,家长也可以提供一些选项,与孩子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做比较好,像是:「你觉得妈妈陪你一起去学校处理妥不妥当?」或是请孩子写写看他希望你怎么跟校长或是老师反应,如果家长希望建立起孩子对你的信任,记得千万别替孩子做主,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你越是替他们做决定,他们越会觉得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尽管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表达关爱最好的方式往往却是──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除了让他们厘清自身的感受之外,更要让他们知道,你永远都跟他们站在一起。 图:pexels.com
Read more孩子吵闹,1招就能让他乖乖听话
虽说孩子天生性格不同,但是孩子爱玩、好奇心强、任性、情绪多变等等的特性,却是基本一致的。生活中,妈妈们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都非常相似:比如,孩子非要买一件东西。 正确做法:当孩子吵着说“买给我”时,跟他说“好啊”,并让他学会忍耐。 “买饼干给我!” “不行!” “买啦!买给我啦!” “我不是说不行了嘛!” 这种时候,可以用“好啊,等妈妈买完东西喔!”来教孩子学会忍耐。 虽说孩子不同,但是这样的情况和孩子的心里状况,每一个孩子却是大体相同的。因此,家长们不必抱着孩子各不相同的旧观念,用自认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来处理问题。有些情况,确实能够药到病除。 如果用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的话: 孩子4岁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发达了,所以在能忍耐与努力的同时,自我主张也会变强。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会用“不要”、“我讨厌妈妈”等否定字眼来表达情绪,而打人、丢东西、特别会哭闹,强烈反抗等行为,也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去超级市场会一直闹着要买糖果的,也多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今天不买喔”,孩子会用更大的声音说“不管!买给我!”再加上肢体动作来强调他的主张。受到孩子反应的影响,爸妈的情绪也会变得激动,甚至可能掉头就走不理他;但被留下的孩子只会哭闹得更大声,这时,许多爸妈因为在意周遭的眼光,只好买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 一般情况下: 本来还在哭的孩子,马上就停止哭泣,一脸满足地拿着爸妈买给他的糖果;另一方面,大人则生着闷气,心里想着再也不要带孩子来了!更糟糕的是,这种作法会让孩子学到“只要我这样哭,爸妈就会买给我”,而养成不好的习惯。 科学实用方法: 说“买给我”时,请先跟他说“好啊”,再补上一句“等东西都买完以后再买给你!”因为孩子最重视的是当下的要求能得到满足,所以会接受这个条件;等买完东西后,跟孩子说“谢谢你等我”,然后买他想要的东西给他。这样的作法要持续二个星期。 二个星期后,当孩子要求买糖果时,请试着跟他说“好啊,明天买给你”;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会回答“好”。你可能怀疑孩子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吗?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会接受!因为过去的二个星期,爸妈都有遵守跟他的约定,所以他相信爸妈这次也会遵守约定! 孩子只要知道自己的愿望会实现,就可以忍耐下去,所以,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学会忍耐。重点在于一点一滴、逐渐拉长让孩子忍耐的时间。 图/pixabay.com
Read more饭桌上的中国孩子、美国孩子和韩国孩
家庭教育应当重在“教化”,而不是口头教育。许多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不在于家长不会“说”,而是家长不懂得如何“教化”。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如同服务员,如果家中有老人,那么老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吃饭;父母端着碗追赶着孩子;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饭桌上督促孩子多吃。然而,中国孩子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烦,觉得这些得到的是应该的。中国孩子对这些已经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是麻木不仁。 饭桌上的韩国孩子 韩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长者。在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完毕,还得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盛的饭菜!”韩国的孩子吃饭时是一种感恩的表情。 饭桌上的美国孩子 美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朋友。在孩子能拿得动勺子时,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孩子喜欢吃什么,美国父母只是提出建议,至于最终孩子是喜欢是肉还是吃蔬菜,美国父母是从来不管的;孩子吃多少饭,父母更不愿意再管。因为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已经开始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结果,美国的孩子吃饭时表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品格。 家庭教育应当重在“教化”,而不是口头教育。许多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不在于家长不会“说”,而是家长不懂得如何“教化”。 吃饭等生活行为是家庭教育最经常、有效的教化,然而,许多中国家庭在这些方面是缺位的。我并不认为中国孩子应当如韩国或美国孩子那样地吃饭,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饭桌等生活行为上的教化。 韩国的家庭在饭桌上是通过氛围来教化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感恩;美国的家庭在饭桌上也是通过习惯来教化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而我们许多家庭在饭桌上缺乏的是对孩子的“教化”。我们在饭桌上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吃好。恰恰是这种没有教化的“教化”,正在传送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号:因为你是孩子,所以我们必须无条件为你服务。结果,孩子认为家长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 但我们却忽视了我们本可以通过教化告诉孩子,我们对你的关怀,不仅因为你是孩子,还因为我们对你的爱。更重要的是,我们给你的爱是要让你知道,你要学会回报他人,学会爱他人。 结果,在这种没有教化的“教化”下的孩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除了认为父母应该做的之外,满眼都是父母的错: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是父母的错;自己没有房子住,是父母的错;自己没有找到媳妇,是父母的错……他们长大后想起来的都是父母的种种不是。 我们许多家长,恰恰因为在吃饭等许多生活行为上,没有日积月累地教化好孩子的感恩之心,导致孩子的心中并没有种下感恩和责任的种子。当他长大后,对父母颐指气使时,我们应该怨他,还是怨我们不智慧的教育呢? 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帮女儿洗澡时,爸爸随口一问,女儿竟说出了藏在心中的秘密…!
记得多年前曾有句经典的广告台词:“我是当了爸爸后,才学会当爸爸的。” 其实不只是新手爸爸如此,相信对于每个爸爸来说,不管儿女多大,在身为“爸爸”这个角色上的学习,终没有结束的一天。 然而,什么样的爸爸才算是好爸爸呢?或许,藉由网友“黏迪舜”与女儿的对谈,能让大家有不同的省思。 昨晚,帮女儿洗澡时,我慎重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觉得我算的上是一个好父亲吗?” 她歪着头,深思熟虑地想了好一会儿说:“我觉得如果有分数,你应该算不及格的父亲。” “原来我在你心中是不及格了啊!”我有点难过地喃喃自语。 “没关系,爸爸~因为也没有人教你怎么样当一个好爸爸啊!”她安慰了我这一句。 “那…还是你教导我,怎么当一个你想要的好父亲?”我对她提议… 她又想了想,然后注视着我的双眼,彷佛看穿我的灵魂、我的内心,逼得我也专注看她并洗耳恭听。 “对我来说,一个好爸爸其实很简单,我教你。” 你只要好好的对我们说话,说话你懂吗?不要一下子就不耐烦,不要一下子就凶我们,不要一下子就开口骂人,你只要…好好的讲~耐心的讲。我们一下子不懂没关系哦!因为你比较聪明嘛~你就再讲一次,好好的再讲第二次、第三次。我们是家人,最后总是会听的。你不需要骂人,你懂吗?” 她讲的这一番话,真是让我无地自容,感到羞愧无比,这孩子真的观察入微,而且道破我的问题。 “还有,你跟妈妈可以专心的陪伴我跟弟弟吗?” 专心一点,陪不是你们在旁边做自己的事,而是专心看我们做我们要做的事,譬如写功课看书练习钢琴,我真的很想专心,可是我常常做不到。” 她沮丧的对我说出第二段话,又让我恍然大悟,我们一直期待要求她专心,却没以身作则,难怪她有苦难言。 “好好的说、专心陪伴我,如果你做的到,我想你会很棒!” 爸爸,说真的,我真的很喜欢你当我的老师,因为你教我功课时,都让我听得懂又笑哈哈,真的很厉害。” 我正帮她用浴巾擦干身体,她抱了抱我大腿,抬头仰望着我,湿透的头发下有张真挚的脸庞,眼神中充满大大的期待~ “好。我会照你说的做。打勾盖印章?” 我忍不住亲了她脸庞,然后对她挤眉弄眼,伸出指头…她笑了。 孩子,由衷谢谢你,有勇气当老师点醒我,包容我的不完美跟坏脾气,并且告诉我怎么当一个好爸爸。 当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真的不容易。 我彷佛就像两岁娃儿,还在学… 人一生中要扮演无数个角色
Read more孩子偷偷从妈妈皮包偷了200元,妈妈讲了一段话,从此钱再也没少过!
你粗暴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你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习惯。对于偷钱的孩子,亦是如此。 1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学内发生了偷窃事件,当时的老师让班上的学生会干部留在教室,一个个询问是否偷窃。结果查明,偷窃者是一个女孩子。 于是,这个女孩子在众人面前被指为小偷,遭到了大家的指指点点。从那以后,她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步向仇视老师、同学甚至社会的人生。 虽然不只是这次事件逼得她如此,但她已被烙上“我是坏孩子”的烙印。虽然钱找回来了,但是这种“抓犯人”方法会伤害孩子自尊,甚至会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作为父母家长,要避免在众目睽睽之下伤害孩子自尊。 2 有一位妈妈曾经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 这位妈妈有个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他们为了买一只新手表,哥哥从妈妈的钱包里面,偷偷拿了两张100元,哥哥一张100元给了妹妹,一张自己留着买手表。妈妈发现钱少了,她猜测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谁拿了。一次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 “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少200块,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 妈妈很担心。”哥哥低下了头,妹妹神情有点紧张,妈妈证实了钱是两个孩子偷的。妹妹胆小,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数着钱,妈妈笑了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200元,其实是我算错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变得坦然了。 但是哥哥还没动静,妈妈补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我们去叫警察,你们说好不好?”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变得紧张了,趁妈妈做饭时,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看着会孩子们归还的钱,妈妈心里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大头虾,100元也根本没丢,是妈妈数错了,年纪大了这脑子坏了……”。哥哥与妹妹对视着笑了,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丢过钱! 3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父母应该怎麽做? 千万不可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 建议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点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清楚他们犯错误了。如果粗暴地抓犯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孩子不承认和敌对的行为。 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想出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 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尽可以满足。 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经有一个手表了孩子还要买手表,妈妈尽可以借钱给孩子,让孩子日后还,一来可以避免孩子偷钱,二来还可以养成慎重的购买习惯。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你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依靠,用爱去体贴和呵护,在养成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同时,不给孩子的心灵增添伤痕。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