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她当了坏人老板还夸她是个好员工?

职场上,最容易让你负伤的,通常都是那些“责任不在自己身上”的事。 前几天,就有一个朋友向我来诉苦: 他从事的是风险防控工作,商机越大,风险通常也越高,与业务部门自然有许多矛盾需要调和,有时矛盾大了,就会产生分歧。前不久就有一个问题较多的投资案子,两个部门切磋了几轮,分歧点一直没能化解。每次邮件往来,朋友会事前与自己的老板沟通要点,然后再回复对方。 但有一天,一直静默的对方老板突然发难,直接给她老板发邮件,措辞严厉地指责她缺乏合作与尊重意识,导致案子陷入僵局。 朋友整个人还懵着,老板已经一阵风似的站在跟前:“看到了吧?你做的‘好事’!你自己想办法,把事情摆平。”说完,走了。 朋友气愤地向我吐槽——“啥?!我做的好事?哪一步不是按您的意思来的啊?!我遭到对方老板人身攻击,这时候您不帮我出头,怎么还反过头来批评我?” 看着朋友委屈的样子,我既心疼她被这种事所烦恼,却也还要怒其不争——你怎么就不明白“只有你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道理! 1、“事不关己”的心态是阻碍你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朋友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以为只要按照老板指示做事就安全了。 No!案子是你的案子,邮件是你的邮件,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是你说出去的话、你泼出去的水。如果因为老板给出了指示,就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被“当头一棒”自然是措不及防地疼!疼!疼! 于是我帮她分析:触怒对方老板的,不是她的“坚持”。坚持原则正是她的职责所在,这无可厚非。触怒对方的,一定是被其下属一通诉苦之后,从她邮件中读出了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态度。 没错,邮件中朋友阐述的每一条意见都是获得老板支持的,但除了传递老板的意见,“如何把这些意见转化成适当的文字、最大限度地确保它的内容(连同态度)被对方准确解读,最终解决分歧”也是她的任务。 显然,她没把这些任务完成好,因此才招来了非议。 这就好比老板给你发了把枪,并告诉你“鸣枪示威”。结果你为了彰显自己的执行力,二话不说,举枪就放,结果有人宣称自己受伤了,这件事的责任在谁身上呢?在你身上。 是的,你没想过要“伤人”,但也完全没想过“要不要鸣枪?”“什么情况下该鸣枪?”“鸣枪时怎么避免伤人?”等一系列其实非常关键的问题。 除了急匆匆地去“鸣枪示威”本身,你什么都没想,这就是典型的“事不关己”心态。所以老板也确实有理由生气:让你鸣枪,谁让你伤人了!?净给我惹事儿。 “事不关己”的心态,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从情感上,我当然心疼我朋友,但是,如果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这刀子岂不是白挨? 所以,我得让她知道:邮件中的意见,到底是你还是你老板提的,都不重要。说到底,你是这个案子的负责人,邮件是从你的邮箱、以你的名字发出去的,那么,你就得对你敲的每一个字,甚至包括对方将从文字中解读出的情绪、态度,全权买单负责。 如果当初,她意识到这是她的案子,而不是她老板的案子,就一定会对它更有负责感,会问问自己——怎样做是推动案子发展最有利的举措?继续发邮件相互纠缠?还是转做线下疏通?召集会议让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商讨是不是更有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样想过,事态必将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效果。 行动之前,花时间去分析——“行动(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不是预期的效果?”、“是不是可接受的效果?”这才是对事情本身负责任的态度。 记住,只有你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所以务必铭记以下原则: 对自己不完全明白、不完全认同的事情,去思考、去沟通、去确认,不要忙着“执行”,除非你已经准备好接受一切后果; 没想明白就去做,做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好;“替罪羔羊”将是“单细胞执行者”的最终下场。

Read more

最怕你30岁之后,还奔波着换工作!

中国人讲三十而立,但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颠覆传统的时代,年轻人应该“三十而变”,勇于承担、创造机会去实现抱负,因为未来是在各种偶然中不断选择的结果,等待时机只是蹉跎岁月的借口。只有勇于挑战自己,学会改变、积极创新,才能成就人生梦想。 ******** “我做销售工作8年了,之前带过团队当过主管,想应聘贵公司区域经理的职位……” 一个三十岁出头,穿个蓝色的T恤衫,留个小平头的求职者,拎着个四角略有磨损的黑色商务包,熟练的一边掏出简历一边坐下说道。 听着他介绍这些年的工作情况,一直做着医疗器械行业,现在因为行业不景气不得不换份工作 …… 每次面试遇到30岁以上的求职者,尤其是应聘基本销售岗位,内心其实颇为复杂,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三十岁是个职场分水岭。 按理来说,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都已经在职场打拼了6-8年,学历不差,经济独立,业务熟练,心智成熟,在公司或多或少已经成了一个基层管理者。 但事实却不尽是如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辗转于各大求职平台和招聘会现场,和90后甚至00后竞争同一个职位,虽然残酷但却现实。 在HR圈子里有个秘而不宣的招聘潜规则: “中层以下,35岁肯定不要,30岁以上最好也别要,除非带资源,带流量,带可估量的收益。” “30以上,就算愿意拿junior薪水也不能要,做不久,问清楚家庭背景情况,不稳定因素太大。” “30岁以上的应聘者,看简历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选择,跳槽喜欢从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图个高薪舒服养老的,这种人不能要。”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刺痛某些人的神经,但事实就是如此,30+的年龄,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房子车子和孩子的种种压力。 这种情况下选择离职换工作,企业一般都会做详细背调,了解他在职场上是否曾经出过什么问题,否则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或许最后公司还是会优先录取这些大龄的“职场老鸟”,但整个录用过程,可以说是谨慎小心,生怕引进“问题中年”。 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招聘会上的大龄求职者现状。当然,也有人的职场跟开了挂一样,自大学毕业甚至有的还没毕业就成为各大公司眼里的香饽饽,各种offer接到手软。 对于这种完全不同的境遇,其实不用去感慨什么同人不同命,你今天的所有状态,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怪不得任何人! ******** 30岁以前的失败绝对不是偶然,职场不相信眼泪和运气。 如果说年轻时上帝给与你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那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 从大学毕业,到如今的三十出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但往往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 公司这些年也陆续招过几个30岁以上的销售,从结果来看,其实并不理想。 一方面是和团队融合问题,另外他们虽然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丰富,但工作上总是会有成型的固有思维,有的很难改变。 就这样跌跌撞撞的,不知不觉走到了这个尴尬的年龄,再回头看之前走的每一步,即便都算数,但于职场发展并无多大益处。

Read more

职业生涯怎么划分阶段,你知道吗?

每个年龄段也是每个职业生涯的阶段,你知道怎么划分吗? 1、是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工作试用期” 在此期间要尽量去摸索、尝试各种工作,毕竟实际理论与理想总会有所差距,常听一些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抱怨: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根本学不到东西。甚至一些年纪已不小的人,老在唱回想曲:当初如果怎样、怎样,现在就会如何、如何。其实,到了最后还在发牢骚,除了浪费自己的口水,还会吵到别人。 这段期间,在找到真正适才又适所的工作之前,宁愿不断的换工作!是的,不喜欢老板、工作环境不如想象的好……都可以马上离开。海阔天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明知道工作不适合,却没有勇气站起来辞职,或顾于面子——要证明自己也有工作,能胜任任何工作,再加上人类天性攫取厌动,所以对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形屡见不鲜。工作不快乐,却一直耗着,拖过一天算一天,慢慢的就自然会掉进了工作只是糊口的陷阱。 对很多人而言,不换换工作,有时还真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会是什么。比方讲商科的人,能做的事太多了,可以拓展市场,可以做市场分析师,也可以做商务行政的事,如果不多尝试,老是在头一个工作上原地踏步,岂并成了井底之蛙?因此,要好好利用这五年去挖掘潜能,如能及早认清自己,便已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2、二十九岁到三十四岁,“奠基期” 孔子强调〈三十而立〉是很有道理的。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在做什么,还在天天换工作,那可就要拉警报了,你在二十九岁以前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志趣的工作后,下面五年就必须静下心来,全力在工作上学习,奠定基础。我认为这是年轻人在 创业 阶段中最重要的一还环。 一个人到了三十四、五岁,如果还看不出一点点成功的倪端,潜力无法发挥,甚至还在摸索、彷徨的话,根据专家指出,他的〈前途〉大致已定。 3、三十四岁到三十九岁这五年,“冲刺期” 在此期间,无论体力、脑力都达到了最颠峰的状态,由于已经奠定了基础,可以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冲刺,充分发挥。据我观察,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到这一阶段几乎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高级主管了。 4、三十九到四十四岁,“发扬光大期” 这时冲刺已经结束,正迈向成功之途,所以要顺势将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找寻全方位的磨练与挑战机会,将工作的局面增量扩大。 5、四十五岁以后则进入“享受期” 此时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了,而是要准备把工作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在〈施比受更快乐〉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好好享受一下。这就是说,你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仍要贡献智慧,另一方面则要多花时间去培育子女或训练员工。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遇见好上司!他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指引!

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需要找一个精明严格的老板,才能学到东西。待锻炼有成,就需要换一个愿意放权或者能力稍差的老板,以取得施展空间。 「一位好上司能够带给你什么?」 「好上司的作用真的胜过一家好公司吗?」 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对此,纽曼说:「一位好上司可以带着你成长,帮你指引方向,这是年轻人在工作中最想获得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可以碰到令自己满意、能提供真正帮助的上司。」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遇到一个好上司,会让你终生受益。 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些迷思,人们在工作中实际的感受又是什么? 我的调查小组成员佛莱彻谈到他的心路历程:「在年轻时,我认为老板会对你掏心掏肺,关怀备至,就像一个兄长。我们期待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得到上司如兄长般的关怀。但现在我显然已经过了那个年龄,我的想法是:宁愿对自己保持忠诚,也不要依赖一位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的上司。」 我很喜欢他的观点。这是对所有年轻人的忠告:不要倚靠一个梦幻泡影般的理想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上司不能心怀幻想,而要先确立自己的价值。你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也包括你的老板。 毫无疑问,年轻人都在作梦。他们对于工作单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或者说偏爱。他们喜欢豪华的办公场所、气派的桌椅和优越的福利。重要的是,名片拿出去一定要有足够分量。 「啊,你竟然在这家公司上班?我好羡慕啊!」达到类似的效果,会令他们心花怒放。 但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尤其是那些经历类似选择、最后取得成功的人,观点却是相反的。加州一名传媒公司的高阶主管说:「这种想法极为『自以为是』,事实上,一家好公司不会给新人任何决定性的帮助,反而会因为高竞争的淘汰机制,让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失去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信心打击是具摧毁性的。」 职场新人有很多困惑,他们缺乏帮助,不管是来自公司还是上司的。要努力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就得严肃面对这一选择。 我想问的是:你要选择一家好公司,还是一位好上司呢? 佛莱彻说,任何人都无法鱼和熊掌兼得。喜欢好公司的人,他们进了一家好公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令他痛恨至极。一个坏上司能毁掉某些人「在大公司工作」的梦想;而有些人,他们幸运地遇到一位好主管,但公司的环境却很差,随时都有倒闭的担忧。 在我看来,有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周遭并没有那么多好公司可供选择。也就是说,多数公司其实都是十分普通的。不会有太多人可以找到一家好公司,这不具有普遍性。第一份工作进入一家烂公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是多数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所以,为自己找一位好上司是最重要的。但有人担心说,烂公司里的好上司经常绊住我们寻求更优环境的脚步。 佛莱彻以同事蒙蒂略为例,蒙蒂略是来自巴西的移民,他梦想可以进入波克夏.海瑟威──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企业总部工作。蒙蒂略信誓旦旦地说:「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公司,我可以当成一份终生职业来对待它,就不需看人脸色(指上司的苛刻),也不再需要上司的提携来为自己提供能力证明。」 蒙蒂略大错特错。他不仅没能进入波克夏,而且很不幸地窝在一座小镇上,为证券交易所提供数据收集的小公司聘用了。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好老板,帮助他重新建立信心,改变他看待工作的价值观,以及拓展了视野。 后来,当一份更好的邀约摆在面前时,他竟有点舍不得这位上司了。他很矛盾:「我应该辞职去更好的地方发展?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和这位难得遇见的老板共事?」 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选择所面临的真实境况,并不是别人能够体会到的。工作和人生一样,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的备选答案。别人无法给他方向,他的每个选择都是现实和理想的博弈、理智与情感较量的结果。 佛莱彻说:「重要的是他遇到一位可贵的老板,获得提拔;相较之下,接下来如何选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需要先为自己找到一位工作中的好老师。」 刚开始工作时,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强,想进入一家好公司的机率是非常渺茫的。这一点我们已说明得非常清楚。我的朋友纽曼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全美拥有知名度、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专家,但也曾有过被华盛顿政府机构拒绝的经验。当时他非常想为政府工作,可是当局无情地退回他的简历。 我们多数人都不是知名大学毕业,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应该务实地订定事业目标—到一家正常营运的中小企业,为自己寻找一位好上司。后者需要运气,不是谁都有机会碰到一位愿意提携你的老板,但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北京的吴先生毕业那年就业情势不乐观,他的故事就像丑小鸭那般充满戏剧性。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挤破头去和几千人竞争大公司的某个位置,而是锁定那些中小企业,以这个方向投递履历。结果一家设计公司通知吴先生去面试,给的待遇还不错,但就是办公环境差了点—公司在住宅大楼里租了间办公室,一切还是乱糟糟的,显然刚成立不久,因此没有很好的福利及办公设备。 不过,每个同事都很愉快地工作着,充满朝气和活力。他的上司说话温和,态度谦虚,给他的印象也很好。上班一段时间后,吴先生才知道这位上司竟是业界十分有名的设计师,拿过许多大奖,从原公司辞职后,筹组了这个新团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