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差,其实就是自私……

不可否认, 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 每个人也都会有心情特别糟的时候。 释放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些人 可以自己调适 有的时候, 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 而变得负能量满满, 情绪特别糟糕, 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不满 而突然变得烦躁起来, 而有的人能通过自己的方式 释放出压力和不满的情绪, 不会影响到别人。 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有些人 喜欢通过发脾气… 但 他们却不知道 他们影响了他人 他们喜欢通过发脾气, 甚至大吼大骂来试着 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一些, 而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别人。

Read more

真正对你好的人,一辈子有几个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 能遇见的人,太多太多, 相识容易,相处不易, 离开的都是不重视你的人, 留下的都是把你看重的人。 如果每一天都能结识一个新朋友, 那么你的朋友会数不胜数, 如果这些朋友中,全部都对你真心, 那么,你就不会再孤独和无助。 可是,人心隔肚皮, 别说新朋友了, 就算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所以,认识的人不在于数量, 而在于质量。 只要你有困难,能赶来, 只要你有麻烦,能出现, 只要你需要帮助的时候, 有人愿意分担, 那这样的人一定是真朋友。 可是,有些人, 联系的时候,还好, 不联系的时候,就变, 一天两天不联系, 慢慢就会失去联系,

Read more

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拥有强大的正能量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拥有强大的正能量呢? 有如下五个秘密法则: 秘密法则一:锁定好你的焦点。 我们身上所拥有的正负能量的比例完全是由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即所关注的焦点来决定的!当我们能够掌控好自己所关注的焦点时,我们就把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能量法则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我们关注什么,我们自己就是什么,什么就会越多。如果我们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了很多负面的能量,那这个负面能量首先会回馈给我们自己,我们生命中的负能量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增长;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那么首先被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滋养的也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好。 幸福、成功和喜悦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秘密法则二:不要抵制负能量,我们只能转化它。 能量原理中,一项很重要的法则就是;我们牴触的东西,我们害怕的东西,我们试图消除的东西都一定会持续存在。因为无论我们牴触什么,害怕什么,恐惧什么,我们都是在给它关注,而给它关注也就意味着给它能量。所以,我们牴触的东西往往会持续存在,并且它的能量会越来越强大。 秘密法则三:管理好语言、视听与生活环境。 我们的语言是一种频度极高的能量。当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在被祝福;当我们在咒骂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被咒骂;我们攻击别人,等于是在自我攻击,我们攻击别人10000次,就相当于自我攻击10000次,因为我们是最忠于自己感受的那个人。 秘密法则四:分享带来更多美好能量。 在一生中,我们奉献、给予的越多,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有价值,我们的正能量就会越强。当我们吝于付出,吝于给予时,也就是生命凋谢的开始。 秘密法则五:爱与感恩创造世间最大的正能量。 感恩穿越时空,改变我们的过去;感恩塑造喜悦,彰显我们的现在;感恩梦想成真,创造我们的未来。 图/google

Read more

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

有没有发觉近年来人人都说现在的人啊,人情越来越薄,情感越来越冷漠? 最近小编我就看了一篇短文,名叫“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相当动人的。故事说有个钱庄老板正在和几个分号的大掌柜商谈投资的事情。谈到最近的几笔投资时,老板面色凝重。因为店里的掌柜们最近做了一些投资,大家多少都赢利了,只是,有的大掌柜赚取的利润很少。钱庄老板绷着脸,教训起其中几个在投资中获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分析市场,不要贸然投入资金。 这话音刚落,外面便有人禀告,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前来拜见的商人满脸焦急之色。原来,这个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失败,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钱庄老板。 第二天证实商人所言非虚后,钱庄老板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然后将商人请来。钱庄老板不仅答应了商人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老板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那些房产和店铺。 钱庄老板拍着对方的肩膀让他放心,告诉商人说,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等到商人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钱庄老板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商人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老板满怀感激,含泪离开了。 商人一走,钱庄老板的手下可就想不明白了。大家问,有的大掌柜赚钱少了被训斥半天,为什么他自己这笔投资赚钱更少,而且到嘴的肥肉还不吃,不仅不趁着对方急需用钱压低价格,还主动给对方多付银子。 老板喝着热茶,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年轻时,还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帐。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众人听了之后,久久无语。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钱庄老板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钱庄老板的义举,对他佩服不已。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他敬佩不已。从此钱庄老板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个行业,总有人帮忙,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捧场。 其实,故事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以下几句钱庄老板说的话。他说:“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这句话,暖了我一整天的心。 请将文章分享出去,散播钱庄老板的正向思维吧!你的一个小举动,会让世界更美好的!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那些跑在前面的人你永远追不上?

每个人生活周遭都一定有一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人,甚至你也很可能曾经将他们设定为自己的目标,想追赶过对方,但无论怎么追赶,却只发现自己与对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好像怎么也无法缩短距离? 其实,会追不上有许多原因,有人说:「这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比你聪明的人又比你努力。」这句话不无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要追上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会无法追上对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要追过那些表现很优秀的人,还是有方法,但你得愿意付出。 马太效应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指的是「富有的人更富有,贫穷的人更贫穷。」也可以解释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会有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富人因为有钱,所以更多资源让自己更好,于是又让自己更富有,穷人则因为没有资源,缺少可以让自己富有的条件,于是愈贫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与人能力之间地差距,人与人之间也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优秀的人因为懂得比较多,所以当他遇到问题时,他知道如何更快的找到答案、完成任务,而一般人则需要花更多时间在某件事情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人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任务,也因此多出了更多时间可以拿去完成其他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此越拉越开。 想摆脱马太效应的影响,就必须累积比对方更多的「既有知识」,当你拥有比对方更多的既有知识,才有可能比对方做得更好、更快;也才会换成你是拉开别人差距的那个人。 「既有知识」的累积 所谓的「既有知识」,就是你脑袋里所了解的各种知识的集合,当你在做任何事时,便是靠「既有知识」在替你理解一切。以正常的情况,每个人的既有知识都是逐渐增加的,唯一的差别是增加速度的快慢。 当一个人的「既有知识」较多、较广时,他理解外界事物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以阅读来说,「既有知识」较多的人,阅读速度会比一般人快,因为他可以很快地理解作者想阐述的内容,所以他可以比别人更快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于是在既有知识的帮助下,马太效应于是形成,因为可以比别人较快理解事物,所以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差距也因此越拉越开。 理解速度 理解速度与「既有知识」相关,既有知识越高的人,理解速度也跟着提升,无论任何专业知识,只要不断涉略,就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速度,「大量阅读」是提升理解速度的关键。 想提升对外界事物的理解速度,唯一的方式就是懂得更多、阅读得更多,这是唯一的方法。 拟定详细的计划 拟定计划,是迈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成功的人都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设定目标、拟定计划,然后逐一实现它。计划比目标来得更重要,有详细的计划才能达成目标。 成功的人都懂得拟定计划,他们设定目标、拟定计划,然后逐一实现自己想达成的任务。如果你想成为佼佼者,超越那些很优秀的人,你需要的是拟定计划,然后确实执行;大部份那些优秀的人都善于拟定详细的计划,并透过确实的执行计划来帮助自己成长、达成目标。 努力程度 无论你是想提升「既有知识」,还是增加自己的理解速度,亦或是拟定计划,你都需要比别人更努力,常听到的「这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比你聪明的人又比你努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如果对方比你优秀,而你又没有比对方努力,那么是很难超越对方的;你需要比别人更努力,才有可能超越那些跑在前面的人。 图:pexels.com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上班了”

“不干了,马上,立刻!” 常常有人向我抱怨工作处境艰难,大家都像得了一种叫“不想上班”的病,不喜欢上班,不喜欢工作。 你有没有在清晨的被窝里,挖空心思想尽今天不去上班请假的借口?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爬起来,机械地洗漱后,投进了滚滚的上班人潮。 又或者在踏进公司的时候,腾地冒出厌烦之心,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每个周一,我起码都有几十次念头,想从椅子上起身,走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他我现在收拾东西就走,不干了,马上,立刻!” 深感自己有周一恐惧症的小筱,经常会和公司几个同龄同事在楼梯间站一会儿,透透气,吐槽上司和瞎指挥的老板。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些网络语言高频出现在她们的交流里,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工作不想上班。 我们都想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可许多年轻人提起目前的工作,能够打出满意分数的还真的不多。不喜欢目前工作的理由各种各样:老板奇葩、公司管理一团乱麻、同事勾心斗角、前途渺茫、毫无意义、加班太多…… 以至于只能汇成一句口头禅:“不想上班了”,发泄一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 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正陷于一种郁闷状态,需要倾诉,需要得到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隐性诉求。 “我们真的是不想上班吗?” “不想上班”,不用误会,常常说这句话的人,并非他们不想付出努力。相反,现在常见加班加点的就是这批人,多是年轻的90后员工。但哪些工作会让他们不想上班呢? 单调而重复的工作、毫无个人时间的工作、没有方向感的工作……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追求个人价值感的人,会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开不开心,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它们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因此,安稳无忧、碌碌无为、侵占个人时间的工作,都会被划分为对生命的极大损耗。为了避免继续耽搁自我,离职常常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真的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明一年内换了两三家公司,他无力地发现,上一秒可能绕开了上一家公司的瞎忙活,下一秒又遇到新公司老板乱指挥,原以为能少点同事之间的暗战,却又发现新公司奉行无报酬加班的潜规则。 小明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在不满的情绪中工作,恰恰就是这个发现让他醒悟过来,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工作本身,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工作的疏离感” 许多人都处于这种情况: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过得不开心,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要继续,班还不是要上,循环往复,最后难免对工作这件事情产生了倦怠和疏离的感觉。 工作的疏离感,是从心理学上个人疏离感衍生而来,指由于和工作的原有设想期望值存在落差,不能主导工作,反而被工作支配和控制,从而让人产生了一系列主观消极的情绪。 小筱后来就发现了,和小群体一起吐槽,一时之间情绪是得到发泄了,可也让自己对工作更加不满了,情绪越发消极,犹如饮鸩止渴。 长期着眼于负面的信息,让她对公司和工作的感情慢慢变淡,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直到某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冲动,提出离职。

Read more

怎样判断性格,从色彩开始

性格色彩在一件事上少有出其左右,那就是延续性。多年后,你亦不会忘记当初曾受过的这个培训,而潜移默化中,红蓝黄绿已深入到你的骨髓,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随时流窜。 入驻经验的第一篇经验,就和大家简单谈谈性格色彩!我希望这篇经验能为人们提供更方便、全面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机会,并帮助大家懂得欣赏并理解支持不同性格的人,从而拥有更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性格色彩判断方法 红色 性格的人是开放的和直接的,他们具有生动和活力的个性,是理想化的人,但有时当行为举止与场合不符时也会被人认为是主观的、鲁莽的、易冲动的。 红色是快节奏的人,会自发地行动和做出决策。他不关心事实和细节,容易夸大其词,并尽可能地逃避一些繁琐的工作。与分析研究相比,红色更喜欢随意猜测。他们很有创意的人,思维敏捷,对组织活动充满兴趣,能快速并热情与人相处。 蓝色 性格的人是间接和严谨的。这类人非常注重思考过程,能够全面、系统性的解决问题。他会被人认为是有距离的、挑剔的和严肃的。他们做事缓慢,非常关心事物的安全性,任何事情都要做对,喜欢有组织、有构架的,知识性的工作环境。 所以这种人热衷于收集数据,询问很多有关于细节的问题,容易多疑且喜欢将事情记录下来。他的行动和决策都是非常谨慎的。 黄色 是非常直接且严谨的,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自觉完成工作并给自己新的任务。和别人交往时,黄色性格的人表现冷漠,以产出和目标为导向,善于控制他人和环境,果断行动和决策。 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后的结果。黄色性格的人行动非常迅速,对拖延非常没有耐心。当别人不能跟上他们的节奏,他会认为他们没有能力。黄色性格的人的座右铭是“我要做得又快又好”。 绿色 性格的人,是开放的、犹豫的,亲近的、友好的,可以提供支持和可靠的,他们是以人际为导向的人。他们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和蓝色一样做事和决策慢。这种拖延是因为绿色不愿冒风险。因为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在他行动或作决策之前,他希望能够先了解别人的感受,有时他会说别人想听的话而不是他心里想的话。 绿色有很强的劝说能力,非常愿意支持其他人。他也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作为他的伙伴你会感觉很舒服。因为绿色很愿意听别人说,因此轮到他说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听他说,因此他有很强的能力获得别人的支持。 作者:乐嘉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哪有什么太迟了,这世上多的是大器晚成

一女友说想创业,决心下了几年,还是没打定主意做餐馆还是保健品店。一次聚会,偶然听闻做小生意的朋友多年间历尽坎坷的遭遇,她摇摇头,终于打消了创业的想法,“还是太迟了!” “什么太迟了?” “我都三十五了,家里孩子都两个了!万一遇上什么事,我可没法像年轻人那样折腾!” 许多人在遇到需要付出代价的目标时,为什么往往最先拿起的武器是借口而不是勇气呢? 两年前我搬去前房东家的时候,他的老婆Linda正在读护士课程。我在新西兰这一路都听说护士的高薪,也听说这个为期3年的学位有多么难拿到手。记得读护士课程的一位室友常一脸焦虑,“天哪,又要考试了!”随手拿出一本巨厚的书,那是她要熬几个通宵温习的内容。 那时的Linda已经40出头,有两个孩子,婚后一直在做家庭主妇,由丈夫供养全家的生活。看起来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然而,小女儿开始念小学后,Linda做了重返校园的决定,她选择了最难的护士课程。她说,因为“我也有想去实现的价值。” 我在那里断断续续住了两年,那也是Linda护士课程的最后两年。我最经常看到的景象是:每晚待孩子睡去,Linda便坐在写字桌前读读写写,有时我起夜,经过客厅,还能看见从那里透出的灯光。这两年间,所有主妇角色的剩余,都被她拿去修学位。 Linda的朋友曾在来做客的时候说,“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呀?”一句话让气氛紧张,Linda抬起头问,“那以后每一年都要像从前那样过?” 两年后,Linda顺利毕业,也顺利在市医院找到一份护士工作。每周工作三十几个小时,高薪,受尊重,每天投身于救死扶伤中,再不是挨日子的家庭主妇。 在整个读书的期间,她从没有说过一句“太迟了。” 我在生活中听到太多次类似“太迟了”的话: “我都二十八岁了,都快成老姑娘了,再挑挑拣拣就嫁不出去了!” “恨死我的工作了,哎,熬着吧,好歹是个饭碗,三十多改行也太晚了吧?” “我一直想写作,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搞创作的都是少年成才,哪听说过我这把年纪执笔的?” “小时候就梦想做点生意,奋斗这么多年,终于攒好开餐馆的钱!可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算了,还是不做了!钱还是留给孩子读书吧!” …… 摩西奶奶在一百岁时给年轻人写了一封信,鼓励所有欲做出改变的人,人生从没有“太迟了”的说法。她在八十岁前,一直默默无闻,过着平静的生活。八十岁之后,因患关节炎无法做刺绣工作,才拿起画笔。在生命最后的二十年间,摩西奶奶创作了一千多幅油画作品,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很多人不敢为梦想改变现有轨迹,以为早已错过了奋斗的最佳光阴,却没有看到很多大器晚成的存在: 在“赢起来要趁早”的体坛上,女子网球名将李娜29岁时才首次获得大满贯冠军; 在庞大而优秀的作家队伍中,莫言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精英们天才似的创业背后,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66岁才开始尝试开连锁店…… 我从小热爱写作,把成为作家当作唯一的梦想。我曾因为大学时没念文学系而觉得遗憾至极,“太迟了,我也许再也没机会成为作家了吧?” 这些年来从未放弃写作,并且坚持到让自己“晚成”,是读到了这样的故事——“严歌苓年届而立赴美留学苦练英语,到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 所以现在,你说“太迟了!” 迟吗?

Read more

出现职业倦怠怎么办

5种表现说明你“职业倦怠”了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会有以下具体表现: 1.体能耗竭。“累”是最突出的感受,感觉自己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榨干,生活也在自己的衰弱面前逐渐失去了掌控。 2.情感耗竭。感觉当初的热情与活力不再,自己变得刻薄而没有耐心,受伤与脆弱或任何难以承受的感觉最终都变成潜抑的愤怒。 3.人际关系淡漠。连倾诉的欲望都没有了,于是在对别人日渐冷漠的同时也一点点“被冷漠”着。 4.生活乐趣缺乏。拒绝给自己减负,任何刺激都让已经疲于应付的他们难以承受。 5.工作倦怠。无法由衷地付出,而更多是依照责任和承诺行事,与之相随的是无论对工作还是对自己越来越低的满足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错了职业,但又缺乏改变的勇气。 “三类人最容易产生怠倦” 研究发现,有三类人最容易产生职业怠倦。 第一类是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外控性格的人。他们努力成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人,让职业和生活同样光鲜灿烂,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最终成为自身成就的牺牲品。 第二类是职业受挫的人。拼死拼活做得最多,升迁的却是别人;干了多年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现在的工作……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不公平、让人窒息的制度还是怀才不遇、理念不合都可能成为职业倦怠的直接诱因。 第三类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新人往往想做得更好,但常常事与愿违,当年轻的理想与冲劲遭到残酷现实结结实实的闷棍后,付出的代价是压抑自己。 “撑过5年苦工期” 出现职业怠倦首先是因为心理枯竭,对人生和生活都倦怠了,所以表现出来对这个工作倦怠了,除了这个工作之外,生活中也没有朝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和学历水平,刚开始工作的前5年一定是苦工,苦工阶段意味着从专业上你无法从事你的专长和潜能,是被别人支配的。 另一方面,你在人际关系上是被别人管理的,没有时间自由、没有工作分配的自由,会感到很被动,所以会感到工作本身很低级、乏味、琐碎。然而,前5年是苦工,5年之后就可能进入到技工,在专业领域有可能会独当一面,能够发挥你的经验和特长,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可能还是被别人管理的。但是在10年、15年之后可能就会快乐工作,这时可能会独当一面,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始到了收获的时候。 内心要有明确的目标 缓解怠倦最根本方法是要有内心目标。明白你为什么工作?你为什么生活?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为自己,那么他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因此,当个人需要的满足已经不能推动我们追求更多时,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坚持与付出一个“说法”。问问自己打算赋予工作什么样的意义?要给生活赋予什么?通过发现与创造,通过赋予工作意义就是在给工作增加价值。 另外,当你追求的目标有差距时,我们要把差距转变为动力,把你那个差距变成下一个目标,把大目标化作小目标,不可能一口吃胖子。所以经常要对自己有一个评估。 学会劳逸结合 此外,还要坚持定期运动,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每周至少半天户外运动,每季度或者是至少每半年要有一周的省外旅游。 企业给予员工不同的管理 从企业来看,管理者首先可根据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管理方式。如对喜新厌旧的人,可用轮岗制,让他们体会不同工作的快乐。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则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其次,实行“阳光照耀下的体制”,让员工全身心地将心理能量投入工作,尽量少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消耗精力。 图:pexels.com

Read more

永远不要打探别人的工资

01 几个十分要好的同事吃完饭聊天,本来很开心。 突然有人问:“诶,你工资多少?” “额……2.2K……” 被问者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不太愿意聊这个话题,但见对方是新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半推半就还是说了。 围观者惊呼。随即就彼此的工作侃侃而谈。福利怎么样,年终奖怎么样,未来前景怎么样……兜了一圈发现任何一项不如别的公司。总而言之:我们公司最烂。 而后各自陷入沉默。 刚毕业那年,我也对别人的工资充满好奇。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工资太低。每个月除了房租与饭钱就所剩无几,买任何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月钱够不够用? 与此同时,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再坐公车回家,钻进楼下的快餐店吃个饭就十点半了。连看电影都提不起兴趣,倒头就睡。 同部门的老员工常对我呼来唤去,一些“无主”的任务就像认干爹一样被摊派到我身上。那时,我觉得我是这个部门最忙的人,强烈地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 每次慌慌张张地进出办公室,都能看见那些慢悠悠泡花茶的,嚼着口香糖整理桌面的,高跷二郎腿叼着烟玩鼠标的……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戾气。 02 有天中午吃饭,我有意无意地问了一位同事关于工资的事。这个男孩比我早来两个月,尽管不是一个组里的,但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球,所以工作之余接触比较频繁。 结果自然是我很不开心。 不仅因为他工资比我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比我还低一届,只是个实习生。进而我认为公司在待遇上是不公平的。你要说他做的事情比我的重要,或者他的才能完全在我之上的话,我心服口服。但好像也没有啊。从我和他对接的工作上看,他所做的事情我一样能做。 不过,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我的不满。 其实,那时的我喜欢刷空间。傍晚的红色夕阳,清晨绿色的行道树,一有啥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空间里感慨一下。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绝口不提。偶尔提到,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今天很累,鼓励自己坚持等等。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很杂,但确确实实不够重要。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岗位上耗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呢?除非你成为更重要的人,做更重要的事。 一想到这儿,我也就不那么愤懑了。 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极少迟到,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百块的全勤奖,甚至还有一次被提名优秀员工,虽然最后没能“晋级”,却也让我高兴了一阵。 起码,我的努力有人在看。 在我转正后的第二个月,月中发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卡上钱竟然多了一千块。一千块钱,至少房租解决了。心里的高兴自不必说。 第一次有些疑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也是按这个标准发的。也就习以为常了。偌大一个公司,扣钱不通知也就算了,连加工资也不说一声,也是醉。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要想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人,去做更重要的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