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加薪了!”听见这个好消息,你一定很振奋:你的工作被上司肯定,你在公司的位置被巩固,你的职业生涯又迈了一步,你的生活质量又将得到提高。当你沉浸在满足之中,有没有嗅到“危机”正慢慢靠近?加薪,很多人举双手欢迎,但是,加薪可能是你职业生涯陷入危机的“糖衣炮弹”。 理由一:职业道路失去连续性 当你的上司承诺给你加薪时,不论是对你工作成绩的一种奖励,还是托付给你难度更大的新任务,总而言之,你的上司是对你有所期望的。但如果上司期望你完成的“新任务”,和你以往的工作经历毫不相通,甚至是一片空白,你就应该考虑,是否要拒绝上司的“利诱”。 职业顾问认为:职业生涯具有螺旋上升性,最讲究“连续”。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出现断层,或者一个发展良好的职业道路突然掉转行进方向,对于你的职业发展都是一种“倒退”。所以职业规划首先强调“职业方向定位”,认清个人资源所在,确定职业方向后,才可以制定“职业发展阶段”并付诸实施。 碍于“孔方兄”的面子,你接受了新任务,一定会感到压力沉重:工作经验无法发挥,人际关系无法调动,一切从零开始。迷失职业方向,跟着老板走,将使你的职业生涯断断续续。 理由二:没有个人晋升空间 经过多年的磨练,你的羽翼终于丰满,你可以展翅高飞了。身为公司骨干的你,一定是老板最不愿失去的助手。但是,老板又不能继续提拔你,因为你的重要性,已经对他构成了威胁,所以为了让你能继续为公司服务,老板慷慨地给你加薪。 职业顾问认为:没有职业发展空间,你的职业生涯宛若死水一潭。职业生涯的“发展性”决定了你能否达到职业目标。积累了足够的职业含金量,但却没有空间发挥,你一定会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丰厚的薪水买断了你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想来一定是件不划算的事。 理由三:行业没有发展前途 行业没有发展前途,你的公司就没有发展前途,而你,这个公司的雇员,也就没有发展前途。所以,即使你的公司正在正常运做,甚至在良好地发展,而你也因工作成绩而被提拔加薪,你也应眼光放长远一些,预见一下公司未来会不会遭受行业被淘汰而波及的厄运。 职业顾问认为:你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你的职业生涯有深远影响。千万不要被“加薪”而热昏头脑,如果你的行业处于“衰落”趋势,赶紧跳槽才是明哲保身的高招。 理由四:遇到更适合你发展的公司 你的工作能力已经被其他公司看中,该公司软、硬件都出色,属于优质企业。而该公司提供给你的职位非常适合你,不仅能延续你的工作经历,更给予你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你向你的上司表示了跳槽的意愿,而你的上司极力挽留你,并承诺“马上给你加薪”,你犹豫了。 职业顾问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遇到更合适你发展的公司,就像一个好演员站在一个好舞台上。“加薪”是死的,“职业发展”是活的,当职业生涯钻进了钱眼里,职业生涯就停滞不前了。如果你还念念不忘上司承诺的“加薪”,犹豫之间职业发展机会就溜走了,也许你的损失会更大。 图:pexels.com
Read more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如果马云天生有一副富贵相,哪怕脸上露出一点儿蛛丝马迹,我很可能就会开始另一段人生。 第一次见马云,觉得此人很像猴,又瘦又小,动作幅度还大。那是1995年,我在报社做记者,报社领导都是从驻英国、法国的新闻机构回来的,对互联网无比热爱。 马云也是那一年来北京,没有头绪地乱闯。他做的“中国黄页”要在互联网上发布企业信息,当时属于对外宣传,必须经外宣办同意。就这样,马云闯进了我顶头上司的视线。 我的上司一看是做互联网的,立马热情洋溢,利用他的身份和关系,带着马云去敲外宣办、统计局和信息中心的大门,但是都铩羽而归。于是,我的上司要我为马云写一篇报道,篇幅要大一些。 我写了一个整版,题目叫“点开黄页,走近马云”.后来有人写马云的传记时提到此事,给我打电话,问:“当年那个记者是你吗?”我说:“只是同名同姓。”不是谦虚,而是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怎么说马云都不为过,但那个时候的马云还只是打赤脚的马云。 那时马云少不了去我上司家。他不好意思空手,就在肯德基买了一个汉堡,送给上司的女儿。采访马云的那顿饭也是我埋的单。当了10年记者,我极少请人,所以印象很深。 在做记者之前,我做过两年外贸,还在海外转过一圈,对马云所做的事是有共鸣的。知道在外贸这个隔山买牛的行业中,人和牛的信息都很重要。找对了人和牛,就意味着订单,意味着差价和利润。当时马云急于要有营业收入,实行以省、市为单位的代理制,门槛很低,每年只要求做出两万块钱的营业额。不过,尽管常有做生意的冲动,但看着马云一点儿也不富贵的模样,我没有动心。 马云告诉我,他辞去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公职,投入了5万块钱,还把家里的家具也贡献出来办公。这样的执着,其实远比长相与财富的联系更紧密。这也是马云大富大贵后,我才看清的道理。 再见马云是2000年前后,在商务部的大楼内。当时他带着几个人从杭州来北京,为商务部做官网的改进。这时马云在业内已经积累了一些名气,但他还是那副打工者的艰辛模样,而我是吃喝不愁的记者,心中不免有些得意——幸亏当年没有跟他去做黄页。 后来,互联网泡沫破了,马云反倒火了。他在我们报纸上做起专栏,发表一些人生感悟。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宣传方式,我才意识到,此人原来很精。后来,马云融到了资。 最后一次见马云是在清华的一次会议上。当时的马云有了名气,但还没有与雅虎合作,距离淘宝成立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在会场的休息室里见到了马云,他邀请我去参加杭州的“西湖论剑”.我从来就缺少武侠情结,尽管“西湖论剑”谈的是IT界的事,但这样的名称让我不感兴趣。他用手勾着我的脖子,引人侧目,我也挺不自在的。这个动作让我相信马云将止步于此,发不了大财,因为他太没有富人之态。 现在,在想不起马云的时候,我还是相信面相的,相信人的富贵一定会挂相。但是一看到电视或报纸上的马云,我的这个信条就被推翻了。 文/江勇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自尊,都是靠自己一点点赚来的
1、适当的麻烦别人,其实可以增进友情的 朋友辞职了。这是她第二次从一个公司迅速辞职,上一次她干满了三个月,这一次,她只干了一个月。两次辞职的理由一样:领导和同事侮辱她。 她痛斥着领导的“罪行”,列举着同事对她的不公,仿佛那个公司是人间地狱,鞭笞着她的自尊。 朋友本科毕业于一个一般的学校,能力也不太出众,刚进公司时,业务不太熟练,别人干一个小时的,她可能要干一天。 所以,她常常很晚下班,用加班后的时光,继续完成今天的工作。 有一次,她清楚的听到厕所里有人议论她:“新来的那个实习生做事好慢啊,业务真不熟练,不知道怎么进来的。” 她听完勃然大怒,又不敢冲出来跟别人吵架,于是,愤愤不平,心情变差,心想:“我慢跟你有关系吗?吃你家饭了?” 第二天,她因为效率低,耽误了整组的工作,领导找她谈话,让她务必提高效率,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 她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她说:“老板只知道业绩,他知道我昨天加班了吗,他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我说,“老板好像不需要知道你有多努力,他们只需要知道你完成任务没。” 她生气的说,“她践踏我的自尊。” 我奇怪的问朋友,“你为什么不请大家帮你,为什么不向前辈询问更快的方法。” 她挠挠头,说:“我为什么要低头求他们,我可以自学啊!虽然慢点。” 我说:“适当的麻烦别人,其实可以增进友情的。” 她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想求人,也是有自尊的!” 2、这才是勇敢的辞职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上面写着一句话:人和人生来不平等,因为家庭背景、身高体重、基因遗传都不一样,但一定要说平等,想必就是自尊了。每个人都有生来平等的自尊。 可是,这位朋友在乎的,真的是自尊吗?百科对自尊的定义是这样的:自我肯定。 心理学上,自尊是个体对他人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或者不合理的。 这位朋友的自尊,很明显,已经到了不合理的地步。 这样的故事很多,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坚决不给领导买盒饭。 一位饥饿难耐的路人,坚决不吃饭馆老板给他的东西。 哪怕领导和饭馆老板,都没有恶意。 其实,在职场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种玻璃心打垮的。 我曾经在刚入职场时,在日记本上给自己写过一句话:“在一无所有的日子里,只要不违背原则,我可以不在乎自我得失,只一心一意的奋斗努力。”
Read more女人自己强,比什么都强!
30岁之前,姿色是女人的事业, 40岁之后,事业是女人的姿色。 女人,要知道,寻找一棵大树好乘凉,不如自栽自养自乘凉。 女人,自己强,比什么都强。 女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仰起头,仰起头见到的就是阳光,仰起头泪水就不会落下 。 女人,你要知道,不要乞望他人的施舍,别人的施舍靠不住也不长久。你要时时调整好自己心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女人,应对生活多一份憧憬,不要把幸福系在别人身上,眼望别人的生活。 女人,自己强,比什么都强。 越是处在逆境的时候,越要把背梁骨挺直,脸上始终持着明亮的笑容,身上穿上合体的衣服,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我顽强的魅力。 女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强心态,不等于强姿态,不做女强人,要做强女人。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我活我的自己,让爽朗和精彩留在相交相知人的心里。 日落不是岁月的错,风起不是树林的过,即便岁月无痕,平淡人生,自己也觉得充实自在,无愧人生。 女人,不要责怪人生中总有那么多无奈;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是一个无奈与遗憾的过程。 无论你如何挣扎,许多事情都是无济于事的,你只有学会享受,掌握好一种自己的明智活法,既不与世俗抗争,又不囿于低俗柔弱,自己去寻找温暖,把自己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滚滚红尘优雅自在。 女人,要知道,人只能活一次! 千万别活得太累!请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多一份憧憬。 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面带微笑,面对生活,淡定从容! 文/女人处世智慧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一位老板的感慨:老板其实什么都不是(老板们转疯了!)
老板只是一种职业,人生真的改变了,因为你突然发现,等待你的不再是梦想中的有钱人的生活,而是对随时可能降临的失败的恐惧,对员工,对股东,社会负责的重重负担,只有一个人真正承担风险,没日没夜对未来负责的思考的彷徨! 老板只是一种职业,然而与其他职业不同,这个职业不是那么容易辞职,要么承担卖掉儿女般的痛苦放弃,要么用一贫如洗的破产来写辞职信,否则,就只有用一生的艰苦来慢慢锤炼。 老板是最没有门槛的职业,一个小店的掌柜,每天起早贪黑,忙到忘了吃饭,忘了喝水,忘了生病,忘了恋爱,不停的计算,不停的计较….. 辛苦了一年才发现依然是生死线上挣扎,赚到的只是老板的虚名与积压的货品。 老板又是最尴尬的职业,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忙于贷款,忙于融资,忙于扩张,忙于把企业做大,结果是资金越来越紧张,才发现做企业不是种粮食,绝非摊子铺得越大,收获就越丰盛,企业经营中,老板永远奔波于各种规模的“差钱”状态。 招商,私募,风投,并购,IPO,一个看似高深的商业名词背后,道出了企业“差钱”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老板往往是最没钱的人群,不停负债,资产不停的增加,自己真正拥有的现金,永远紧张而拮据。 老板只是一种职业,我们这些所谓的老板,是在重压与风险下前行,商业领导人感觉紧张有压力,阿玛尼装点的光鲜外表之下,有着山寨工厂一样不安的灵魂,他们要用太多的精力去应付与处理各种问题,而一旦有所失手,英雄落难,便会有太多声音指指点点…… 人们似乎很乐意看到老板的败落,社会集体意识的矛盾中,人们一边唾骂着老板的为富不仁,一边努力挤上那条自己痛恨的“捷径”,给自己贴上那个令人痛恨的老板标签。 老板不等于有钱人,并非当了老板,钱就会漫天落下,如果你在确实了解这一切的前提下,仍然义无反顾决定走上老板这条向有钱人的坎坷而艰辛之路,那么恭喜你,因为选择这个目标的同时,你也选择了一份勇敢和责任。 老板们,再拼吧!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名片上最值钱的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头衔
推荐语:真的“大神”可能从来不说自己过去的头衔和功绩,但你只要坐下来和他聊上十分钟,就能马上被他的真知灼见所深深吸引,心悦诚服。所以说,名片上最值钱的并不是什么头衔,而是你的名字。印一张名片只要几毛钱,而打造你的个人品牌,可能需要一辈子。 01、 前两天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故事。 他自己开了个广告公司,需要招一个客户服务总监。简历看了不少,挑中一个经验和背景都比较符合的候选人,而且人家还是89年。 广告这个行业,青春才是第一生产力。 结果面试的时候一塌糊涂,用朋友的话说是鸡同鸭讲。不仅专业知识东拼西凑,案例剖析也缺乏逻辑,更让他大跌眼镜的是对方还特别拽,“月薪少于三万免谈”。 我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后来朋友说,看那位候选人的简历,经手过的辉煌案例无数,呆过的公司都是大牌。顶着某某公司客户副总监的头衔志得意满,没想到一轮面试下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他后来好奇,去和行业相熟的朋友打听这位候选人的背景。才知道原来对方专业水平马马虎虎,做小朋友时参与过的案例通通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但他两年换了四份工作,每跳槽一次名片上的头衔就升一级。 “原来遇到一个头衔控,幸好没有把他招进来。”朋友感慨道。 02、 我也遇过不少这样的头衔控。不仅是广告行业,互联网,金融,投资,线上传媒,但凡现在发展都还不错的行业,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他们信奉一套“头衔至上”的职场哲学。见面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自己的名片: “投资总监”,“客户总监”,“合伙人”,“CEO”,“CMO”,“创始人”,“资深顾问” …… 无形之中眼花缭乱的头衔就筑起了一道装逼的围墙,堆砌出自己社交的资本。然而奇怪的是,越和他们深入聊下去越让人开始质疑他们的头衔名不符实。 我曾经和朋友去一个酒局,遇到一位自称是某公司(行业内Top 5)的创意总监。名片拿出来,斗大的“创意总监”四个字占据几乎名片30%的版面,让我一度怀疑是他自己印的。但朋友不懂这些,反而心生敬意,急不可耐地坐下来和大神推杯换盏,深入交流。 席间,这位大神从小米的发烧友概念说起,再论Apple 的饥饿营销,接着又说到NIKE 的奥运会传播战役,他激扬文字,逐一点评,仿佛都是亲身参与指导过一样。 但是不巧这些内容我越听越熟悉,越听越像我几天前看过的一篇行业评论文,里面举出的案例,说辞甚至讲述的顺序都和这位“大神”的叙述迷之契合。于是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没想到大神说: “还没来得及写,这些都是我刚才喝酒的时候想出来的。” 我赶紧找了个机会拉着朋友夺门而出。 还有一次,另一个朋友想给公司找一位高管,也不知道哪里的猎头帮他推荐了一个号称“中国营销界资深泰斗级”的大师。
Read more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人生不过几十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让烦恼靠边站,用心过每一天,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不给生命留遗憾。 人生的扉页一张张撕去,要把握好每一天却很不容易,用心过好每一天,就把它当成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发现,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美好,那些平常看似很平淡无奇的小快乐,原来对你是那么的重要。 拥有时当好好珍惜,不要等失去后追悔莫及。良宵一刻值千金,与其追悔过去,不如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浪费生命,无悔人生! 『心窗打开,让阳光进来』 人生的快乐,在于活出一个真性情的自我。花有花的美丽,草有草的碧绿,水有水的柔韧,云有云的飘逸。不要去刻意模仿别人,也不要去迎合谁而去随意改变自己,我就是我,一个不一样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不会迷失了自我,又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物质文明固然重要,而精神文明更是必不可少。活得富足,不如过的开心,宁愿骑在自行车上笑,不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神马都是浮云。走过繁华万千,最后终究要成为过眼云烟,赏过风景无数,最终都会抛在身后。人生不过一场梦,浮云散尽万里空。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人生的里程,一路风景一路泥泞,要拥有一个看风景的心情,逆境不拒,美景尽收。 携一份优雅,挽一束明媚,度一路从容。用一颗欢喜心看人生,越看越轻松,用微笑去面对挫折,心就不会太难过。把心窗打开,让阳光进来!放下那些负累,捡拾起一路的花香,装入行囊,诗意人生,且歌且行! 最好的心态是平静,最好的状态是简单,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人做事是为了图名,有的人做事是为了图利,还有的人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我崇尚这样的人,名和利都是世俗的羁绊,与精神生活无缘,只有做自己的爱好的事情,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只有心快乐了,才会有幸福可言。 而这种快乐虽然与金钱无关,它却是心灵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要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他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这样,既快乐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存善心,说好话,做好事,结善缘。心中有爱,生活处处都精彩。金钱买不来快乐,快乐源自于内心的满足。知足常乐,吃亏是福。宽恕别人,其实是释放自己,懂得关怀别人,试着去理解别人,凡事不要一意孤行。 最美好的人生是付出,最高兴的事情是善行。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不是索取,不能为了世俗的欲望而沦为金钱的奴隶,不能只顾一路前行,而忽略了美丽的风景,不能去幻想那些缥缈的虚无,而忘记了身边触手可得的幸福。 生命是一种缘,你越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越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灿烂,反而会在你不经意间遇见。我们曾经苦苦寻觅着幸福,蓦然回首,幸福其实就在身边,我们需要做的是放慢你的脚步,仔细感受这份幸福。 一生中,有太多的追逐,而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幸福很简单,有一个灿烂的笑容,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自由的呼吸,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的幸运,也莫过于此。 殊不知,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可是我们还以为不快乐,那是因为你没有一双慧眼,或者说,你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生离死别,所以你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生活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又要有一种惜福知福的心境。 诸多的烦恼,其实源于自己。人这一生不必太较真,如果太较真,既苦了自己,也怨了别人,如此束缚心情,倒不如轻装而行,学着做个无心的人,做个大度的人。缘分不可遇不可求,是你的谁也赶不走,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你若在他心上,情敌三千又何妨?你若不在他心上,任你挤得头破血流,又有何用?不属于你的东西,要懂得优雅地放手,坦然地面对,安静的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特色,在平淡中彰显精彩,在静默里品味生动。顺其自然,万事随缘,简单轻松,来去如风。 心中有一个读懂自己的人,哪怕再难的日子,心里都会有甜蜜。大千世界里,有一个知你,懂你,疼你的人,你的喜怒哀乐有人愿意一起分享,这是一件多么美好,多么幸运的事!一个懂你的人,无论富足,都会不离不弃,一个懂你的人,无论风雨,都会始终如一。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快乐的时候,看到远方的你就在眼前,迷茫或困惑的时候,听到你安慰的话语,犹如春风化作雨,滋润着心田般的惬意。那一刻,心里的所有的阴霾都随风而去,笑容像花儿一样美丽,心里便充满了明媚的阳光,思绪又回归了正常,天空一片晴朗。 淡淡的岁月,相守一份份友情的温暖,匆匆的时光,沉淀一份份淡然的情意,不变的问候里留下了一颗颗真挚的心,真诚的祝福里留下诚挚的友谊。纯洁的感情不会放弃,知心的朋友不会分离,热情的关怀不分四季,犹如温暖的春风伴随着你,就像灿烂的花簇拥着你,又如一束束明媚温暖着你! 友情让我们多了一份珍贵,朋友让我们多了一份快乐,祝福让生活多了一份绚丽。繁杂的生活多了一份轻松,平淡的生活添了一份色彩。朋友是一生的财富,好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领悟。你的举手投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过多的解释,都会明白。好好珍惜这一份份友情吧! 不要活的太累,不要太在乎名利与地位,欲望越多,烦恼越多,心越简单,就越快乐。将心态放平,把心灵放空,真正的快乐源于一颗平平淡淡的心,不计较名利,看淡得失,才会体会到真正的乐趣,只有淡泊宁静,才是通透的人生。生活,总有些事让人无奈,人生,总有些情令人悲哀,这才叫有滋有味,这才会多姿多彩。相信,经历了才会成熟,痛过了才能有更深的领悟。 真水无香,静水深流,有些事,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生的幸福,就是一份淡定,一份从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别人怎么看你,在一份快乐里愉悦着自己,收获着不一样的欢喜。不虚此行,无悔今生! 图:pexels.com
Read more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一定要孩子知道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东方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东方人;如果说 “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东方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东方没有。东方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东方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东方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其实是无知。无知才无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美国人是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东方的厉害之后才开始研究东方文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另外35计还要学习、践行35×40=1420年。 令美国人欣喜的是,东方人却在同一时期对老祖宗留下的所有东西大加鞭笞。这就给了他们赶超的机会。 今天东方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东方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东方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东方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你怎样打发时间,时间就怎样打发你
有人在升值,也有人在贬值。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师,它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你现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在或近或远的未来,将你的选择化为结果如数奉还。 并非教你压榨自己,也不是劝你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打发时间的正确打开方式,永远以内心的满足和安宁为根本出发点。 你看古人秉烛夜游、赌书消得泼茶香。简简单单,但意味深长。 而现代人喜欢把“无聊”两个字挂在嘴上,手机很好玩、啤酒很好喝、电影很好看,打发时间的法子越来越多,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失落。 或许是你还不知道,打发时间有下面三个原则可以参考: 一、适可而止 有些生理快感简单易得,但后患无穷,比如吃喝玩乐,用这一类活动打发时间时,请谨记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二、控制自我 能让人上瘾的东西,需要你的自控力和平衡力来保证生活不因它们而失衡。打麻将也好,打游戏也罢,控制不住节奏,被消遣的就会变成你。 三、劳逸结合 我们精力有限,舍不得休息往往会得不偿失,而被工作绑架的生活,根本就算不得好。因为人生,本就需要一适当的些光阴虚度。 人人都有一个接一个的24小时,这是世上最公平的分配。差别只在于有人郑重相待,有人草草打发。 比你优秀的人,其实就是比你更懂得与时间打交道的人。因为时间把流年暗换,也把我们的未来一步步铸成。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找工作别当“超级多面手” 专家:伤脑低效
多项事务一手抓,就像我们对自己玩的一种伎俩:我们会有做了更多事的感觉。但专家却说,这对提高效率起反作用。据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报告,一心杂用可多费40%的作业时间,神经科学家和人类行为学者也认同:一心一意最高效。 电脑和智能手机为我们兼顾多项任务开创了空前的便利,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发短信、发帖子、玩游戏、看视频……我们在技术上的机智按说应该使我们更善于驾驭多重任务,研究证据却表明,实际上这却会削弱大脑的功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习惯把玩多种媒体的学生,比起那些将电子设备活动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同学,专注力更差,且专注时间更短。 〝如果你将注意力分散于两个以上任务,它们就在彼此抑制了。〞 ——苏珊‧马丁内兹—康德,纽约州立大学综合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多任务、低效率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人体生物学方面的局限。神经学家苏珊‧马丁内兹—孔德(Susana Martinez-Conde)说,只有电脑可以同时进行多重计算,人类注意力的特性就是需要有个单一的集中点。 〝让人专注的神经路径是一种抑制型路径,〞她说,〝如果你将注意力分散于两个以上任务,它们就在彼此抑制了。因为专注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你抑制了其它。〞 这表明,一心多用至少对人类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不能同时专注两件事。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任务切换〞,而大多数人都很不喜欢这样做。 专家估计,只有不到2%的人可以在不同任务间游刃有余地切换,这些人被称为〝超级多面手〞(supertaskers)。其他人将注意力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则需要大量心力,而一个任务越需要专注,就难进行切换。 将不太要求专注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可能不难,比如边吃三明治边查电子邮件、看电视剧等。但是,在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如发短信和开车)之间切换,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边开车边讲电话的人——即便用免提设备,其表现也还比不上酒驾者。 障眼法效应 在一个期待快速反应的世界中,我们往往在很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紧握电子设备。 如果人类在一心多用方面表现如此糟糕,为什么我们还要鼓励这样做呢? 马丁内兹—孔德通过研究魔术来探索这个话题。在《思维的幻觉:魔术的神经科学研究揭示日常错觉》(Sleights of Mind: What the Neuroscience of Magic Reveals About our Everyda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