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为什么是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先耒看看以下的您就明白! 把錢省下來,等待退休後再去享受。 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裡也去不成。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時候是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紀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 小孩子從小就要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學、創業、娶老婆,自己想辦法,自己要留多一點錢,不要為了小孩子而活。 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朋友去年喪妻,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卻總是如此。朋友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她,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 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有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記住,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實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人生短暫飄忽,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離開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得到。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职场终极答案:老板其实喜欢这种员工

首先,我要实话实说,也许我们会知道某个老板会喜欢哪种类型的员工,但没有人会知道所有老板会喜欢哪一种员工,所以如果有人很肯定告诉你,老板会喜欢什么样的员工,那一定是在吹牛。所以,看到这个标题进来的朋友,先想想清楚,要不要继续往下看。 其次,我要告诉你的是,虽然用了这样的标题,但我确实又跟很多写此类文章的人不同。因为,我并非是坐在办公室里意淫,或者从书本里查来了一点大家通用的所谓“职场兵法”来糊弄你。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今天要告诉你的这些内容,都是从近百份调查问卷中总结出来的,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也许你看了之后,会真的帮到你。 第三,我想告诉你很多写职场文章的人肯定无法告诉你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在调查和对谈中,我发现老板们其实远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复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考虑过哪种员工更讨自己喜欢这种事。不过,很多老板都承认,他们确实会因为自己的性格和经历而讨厌某种类型的人,或者喜欢某种类型的人。 至于他们讨厌和喜欢的到底是哪种,我就不一一给你透露啦,因为我不能确定我在调查中是否问到了你的老板。不过,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今天我总结的这11种类型,基本是很多老板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参考它们,你很有可能会在工作中中头彩:被老板喜欢上。 好,废话就先讲到这里,下面开始直接上干货。 1、本科生 75%的老板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本科生,而不是更高学历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我估计那些念硕士和博士的同学要哭晕在厕所里了。 我问为什么?一位老板答:“除非科研和技术类型的工作,大部分其它类型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够用了。再多就是浪费了。” 所以,在职场上,就纯学历而言,大家念够就行了,不要额外浪费时间去考研了。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也确实是相当实用的真话和忠言。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前瞻性的大学生在看我的文章,建议你赶紧参考一下,因为现在是毕业季,考研还没有开始,你重新选择和做决定还来得及。 2、名校毕业生 80%的老板表示,他们更喜欢名校生。有位老板跟我说:“我招人,只要是名校生就行,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学校毕业的,学什么专业无所谓,只要他肯来,我统统都要。” 我眼睛瞪老大:“专业也不重要吗?”他答:“不重要。真的不重要。”我问“为什么?”他的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能进名校,说明他们的智商足够,学习能力强,而且一定努力过,以后在工作中知道应该怎样去努力。现在考上大学不难,但考上名校并不容易,不管什么专业,只要他们能进得去,至少说明他们是百里挑一的精英,素质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我们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他们的专业,到公司,很多东西他们还是得从头学起。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他们快速学习的能力。” 原来如此。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家公司的管理岗位却招了一位“天体物理”专业的名校生了。原来它们不是为了让他仰望星空,而是希望他快速转换跑道。 如果正好有前瞻性的高中生看我的文章的话,那么我要告诉你一句实践经验:考大学报专业时,如果你不是非某校的某种专业不上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应该卡着自己的分数线去报名校那些冷门没人报的专业,而不是普通学校的所谓好专业。毕竟,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段里,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看学校超过看专业。 3、颜值无所谓 我问老板们,是喜欢形象出众的人,还是一般般的人?答案居然是:颜值无所谓。两者的得票率是50%VS50%。这也用力搧了那些鼓吹这个世界都是看脸吃饭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者也可能是:鼓吹颜值大于一切的人,其实并不是老板。从这个角度讲,我心里还是有点暖呼呼的。至少,在这个答案里,我看到了老板们对员工内在品质的尊重,也说明这个这些老板们虽然有钱,但他们的道德并没有如很多人宣扬的那样,彻底沦丧,这个世界,也还仍然算是个善良当道的世界。 4、跳槽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久的人 92%的老板表示,他们喜欢在同一家公司待得久的人。多久是才算久呢?大部分人的答案是:5年以上。嗯,看起来,不管是在情场上,还是在职场上,诱惑都在所难免,虽然摊到自己头上,大多数人觉得跳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犹如恋爱谈不来分手是天经地义的一样,但最后真正选择的时候,大家还是喜欢专一的人。 5、主动加班的员工 虽然很多老板都承认,加班未必就是用功,而且,往往可能是效率低的人才会加班。但任然有75%的老板喜欢主动加班的员工。我问过一部分老板,既然自己也清楚,加班未必是工作需要,为什么还是喜欢加班的员工?一位老板说,他之所以喜欢主动加班的员工,是他认为,一个真正会做工作的人,不应该只会完成工作任务,而是懂得做出工作结果。既然是做出工作结果,就很难准时踩着下班点完成,所以主动加班在所难免。也许这个答案,对你理解加班这件事,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自己有主见的员工 老板到底是如很多人们所讨论的那样,只喜欢听话的员工吗?调查结果吓了我一跳,竟然有超过90%的老板说,他们喜欢自己有主见的员工。说老实话,这个调查数据还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的。 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合理。就像我们在带员工的时候一样,我们是喜欢有主见的员工?还是六神无主的员工?答案当然是有主见、自己会思考、自己能踩对点并主动工作的员工。 那么,我们不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员工呢?其实并非是那些有主见的员工,而是那些不听话的员工。实际上,不听话的员工,未必是有主见的员工。但是,很多人却往往误解了这点,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员工,往往可能把自己的自以为是,误认为是有主见吧! 7、有冲劲,敢于冒险的员工

Read more

分手见人品

【01】 天下的热恋都是一个模样,而分手时的惨状却各具形态。 有位朋友给我讲过她早年间的一段经历。她谈了一个男朋友,交往了两年,后来朋友觉得确实不适合,就提出了分手。 结果,那个男人恼羞成怒,不断威胁,最后竟要求朋友赔偿他精神损失费3000元!朋友至今也想不明白这3000元他是如何换算出来的,但我朋友很爽快地把这笔在当年不算多但也不少的钱给他了,从此两人相忘于江湖。 3000元能解决的事其实根本不算是个事,但如果危及生命呢? 曾经的歌坛一姐韦唯远嫁国外,年长她20来岁的丈夫将她视若珍宝,并出书《我的中国妻子——韦唯》,在书中,他浪漫表白:“我爱你的一切,我是你的崇拜者,你的歌迷,你的奴隶……你想让我做什么人,我就做什么人,不管你上哪儿,我都跟你一起去……”赚尽世人眼泪。他们共育三子,更是羡煞旁人。 然而当韦唯不堪其控制,提出离婚时,平日里温文尔雅的洋老公立刻变身渣男:转移所有财产,抢夺三子抚养权,而且要求韦唯供养他们四人,理由是自己老了,退休金不够吃,并在汽车上屡动手脚,差点使韦唯丧命。 耗时两年,韦唯才抛弃一切,夺得三子,立马回国,惊魂未定。多么可怕的昔日爱人! 男女之爱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感情,你侬我侬时,恨不得割肉给对方煲汤;爱寡情淡时,却恨不得从对方身上剐肉煲汤。 【02】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人呐,有很多个面,我们可以是单位里的“优秀职工”,可以是邻里口中的“好人”,也可以是朋友眼里的“老铁”,更可以是父母心里的“孝子”…… 我们看起来有很多张底牌,每一张底牌都能展现我们不同的人品,但有一张底牌最能看出你真实的人品,那就是分手后的你。 在演艺道路上一路凯歌的文章在出轨被曝光后立马抛弃姚笛,回到马伊琍身边上演再度求婚的戏码。陶喆出轨被曝光后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把微信骚聊做成PPT昭告天下:我是被迫勃起!爱情本美好,奈何人渣多。一个在爱情里来来去去毫无担当可言,不尊重自己的爱人,甚至不尊重第三者的人,其真实的人品可见一斑。 而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令人心寒的事例:有人在离婚后连孩子的暖水壶都要摔碎,理由是不会让对方带走一点东西。有人在分手后连洗衣机、电视机都要一一算账然后平分。有人在分手后泼辣震天,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死相逼。有人为独吞财产,蒙骗对方假离婚,实际上弄假成真,逼得对方净身出户…… 青面獠牙,不堪入目,步步相逼,置于死地。 【03】 木心先生曾说过:好的爱情到最后,都是智慧和情怀。 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是汉奸,是浪子,是一个爱她而又自卑的男人。他曾靠张爱玲的救济生活,却转而投入其他女人怀抱。而张爱玲至死也未曾说过胡兰成一句坏话,唯独留下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来令世人感慨不已,而胡对张也满是赞誉与歉意。 金岳霖爱着林徽因,被拒绝而终生未婚,但他始终跟随在林的身边,成为她固定的“好邻居”,甚至当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生矛盾时,都要找老金来“主持公道”。金岳霖用最纯最柔的爱守护了林的一生,直至林去世,他挥泪写下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 我们一生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青春、工作、荣誉、金钱,甚至生命,我们大度,我们打落牙齿混血吞,我们其实能容忍很多“失去”,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容忍失去爱情,一定要把曾经最亲密的欢愉变成一场最狠的厮杀? 因为只有“得不到”和“已失去”才最能暴露本性。 【04】 我的一个好朋友离婚了,两口子相伴十多年,只有一车一房。离婚时,男人怕女人经济拮据,主动要车不要房;女人怕男人生活窘迫,偷偷地为他买了一份保险,直到男人经济宽裕才告知。我看得心酸,听得垂泪。情虽不在,义仍继续。

Read more

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文 | 陈安之 图 | stocksnap.io

Read more

变坏是从变蠢开始的

有个高二的学生,遇到了一桩事,向我请教,希望得到答案。他遇到的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他在睡午觉,旁边有两个同学嬉笑打闹,害得他睡不着。于是,他对同学说,希望他们不要影响他休息,出去闹。但同学回了他一句:“为什么是我们出去,而不是你不睡觉呢?” 他告诉我,那一瞬间,他气得说不出话来,竟然无法反驳。 看上去,生活中的这类事情真的太鸡毛蒜皮了。不过,我记得,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讨论到自由的原则时,也讲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假设有个钢琴家,喜欢在家弹钢琴,而不幸,他有个邻居,喜欢安静。在此背景下,波普尔问:“我们应当阻止一个钢琴家弹奏,还是应当不让他的邻居安享一个宁静的下午呢?” 当年读《猜想与反驳》这本书,看到这段话时,我差点怒了。当然是钢琴家不能影响到邻居的宁静了,人家在家好好休息,享受宁静,你却在一边弹钢琴来破坏。不错,你是爽了,搞得好“高大上”,可是对于邻居来说,你那优美的钢琴声不过是一阵阵影响到神经系统、伤害身心的噪音。 可是我如何证明我是对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东西就乱套了——事实上也已经乱套了。 你应该凭直觉意识到,那位高二学生的同学所言,是一种“流氓逻辑”,一种诡辩。我们之所以一下子不能反驳,只能气得干瞪眼,其实是在思维上,上了一个贼当。 这个贼当就是波普尔的那个表述:“我们应当阻止一个钢琴家弹奏,还是应当不让他的邻居安享一个宁静的下午呢?” 看到没有?波普尔叫我们选,是钢琴家弹奏的自由重要,还是邻居不被打扰的自由重要。在高二学生的语境中,是他睡觉不被打扰的自由重要,还是他的同学不被他睡觉所约束的嬉笑打闹的自由重要。 于是,乱子出现了。 本来,钢琴家弹奏和邻居休息发生冲突这档子事,是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的:邻居的休息逻辑在先,对钢琴家没有任何影响,是钢琴家的弹奏影响到了邻居;同时,邻居的休息是一种“消极自由”,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需要你不干扰即可,但钢琴家弹奏,是一种“积极自由”,需要别人为他做什么——忍受他的噪音。逻辑在先的自由和属于“消极自由”的自由优先于逻辑在后的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自由,这就是自由的原则。 但波普尔是怎么干的呢?叫我们选,相当于把谁有义务不去干扰别人的自由这样一个问题,变成了一个自由在价值上排序的问题,好像谁的自由看上去“高大上”,谁的自由背后人多,谁就可以干掉别人的自由。 这是一种愚蠢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某种体制,要变坏一点都不难。而变坏其实就是从变蠢开始的。

Read more

只有时间不会撒谎,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控制自己的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说过一段话:“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 “分配时间” “我太忙了……”“我没有办法……”每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在宣布,自己丧失了对时间的主权。这个星球上,仿佛人人都有一份梦想清单。所谓梦想,就像是那十米开外的东西,人们觊觎着它,却又不砸开那一米的铁链条。 有人说:我从下个礼拜起就要开始健身了。 有人说:等我赚够了钱,我就要多陪陪家人了。 可是,永远永远不要听人们口头上的清单;不要以为他们一直念叨的,就是对他们最重要的。因为,构成一个人的实质,绝对是他的时间,而不是他的语言。当他选择了如何填充他的时间,他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他的生命。 比如,有人问心理医生:“我女儿今年2岁,她爸爸经常出差,回来的时候想抱女儿,女儿会说不要爸爸。请问发生这种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儿?” 医生回答:“干嘛要教育孩子,这是父亲应该承受的。” 这位父亲把99%的时间给了工作,只留1%的时间给女儿,就必须要承担这种时间分配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也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他更愿意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而不是一个父亲。 “时间成就的价值” 许多人都对家人和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辛辛苦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吗?” 这句话就是个十足的谎言。因为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人宁可把时间花在打牌、喝酒、聚会、玩游戏这些事上,也不会去陪伴家人。 时间的重要属性就是不可逆和排他性。当你选择了做A,就势必不能选择做B。如果一件事情或一个身份对一个人特别重要,那么他一定会在时间的有限疆域里划出一个不可侵犯的地盘,死死捍卫,不容松动,在这个地盘之外,再去规划别的。 世间的角色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角色。 乔布斯和宫崎骏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他们就是认同个人成就高于家庭价值的人。 “花掉的每一分钟” 你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吃喝玩乐而不是学习上,那么你就是一个及时行乐或得过且过的人,就别指望自己突然发愤图强、也别制订那些根本不会去实施的计划了。 我的几个朋友在国企里天天嚷着辞职创业却没有任何动静,是因为他们就是最适合在国企工作的人。 我从来抽不出时间运动,是因为我根本就是个体质静态又短视的不在乎健康的人。 我们花掉的每一分钟,都是由我们的本质和信仰做基础的。 爱丽丝·门罗带大了四个孩子,也实现了写作的梦想;和她类似,村上春树和斯蒂芬·金在出名之前,都是用下班后、睡觉前的那几个小时来写作。他们不用说,时间可为他们证明,他们是谁,什么对他们重要。 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 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Read more

对不起,有些事情我永远无法习惯

不习惯不公平,不习惯不被尊重,更不习惯被欺负?或者说,潜意识里,你不愿意习惯这些恶的、丑的事情?郑重地请你也不要轻易习惯。因为习惯就意味着默认和接受,意味着不再质疑、心安理得甚至无动于衷。 1. 前天晚上老秦喝醉酒回家,我很生气地跟一个姐妹吐槽,她听完我的控诉后,淡淡地说:你家老秦那么爱喝酒,又不是第一次醉酒回家,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愤怒?你怎么还不习惯啊?别跟自己过不去了,早点睡吧。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也并无恶意,可还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儿,什么叫我怎么还不“习惯”啊?“习惯”,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这个朋友的言外之意,我应当对老秦醉酒这件事习以为常并适应才对。 可是,即使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无法适应他酒后东摇西晃的样子,也无法接受家里酒味冲天,见到他呕吐依然想杀人。 是的,有些事情即使发生过一百次,我依然觉得不习惯,或者说,潜意识里我不愿意去习惯。 我的前同事许姐是南方人,她十九岁来西安读大学,毕业后则留在西安工作,并嫁了个老陕,可是每到冬天,她都会怀念家乡的冬天,她总说,家乡的冬天天气没这么冷,也没这么干燥,空气更不会如此糟糕。“真不习惯北方的冬天啊。”她总是这样感慨。 她每次这般碎碎念时,我们另一个同事都会撇撇嘴,背地里曾说:“都在西安呆了十多年了,有什么不习惯的?不就是在南方长大的么?显摆什么呀,不习惯回南方去啊。” 这个同事觉得许姐太矫情了,别人都习惯,凭什么你不习惯?就你是金枝玉叶豌豆公主?这位同事背后说许姐的这些话,许姐也有耳闻,她是这么回答的:别说我在南方长大,就算我只去过一次南方,喜欢那里的气候和空气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要习惯寒冷、干燥和雾霾呢?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习惯不美好的事情、糟糕的事情,甚至不合理的事情呢?为什么大家都好像很习惯很适应,我们就也要习惯和适应? 2. 我有个网友,她结婚第三年时老公出轨了,她很坚决地和老公离了婚。半年后,因为老公一直表示绝不再犯,还在她父亲生病时鞍前马后地照顾,她和老公就又复婚了。原以为破境重圆,老公会格外珍惜他们的第二次婚姻。结果半年后,老公竟又去沾花惹草了。这一次她彻底绝望了,再次提出离婚,婆婆不想让他们离,劝她道:哪个男人不偷腥啊,看紧点儿就是了,再说,他又不是第一次出轨了,你应当习惯才是啊。这次咱狠狠收拾收拾他,给他个教训就行了,为了孩子就别再瞎折腾了。 我这个网友当时非常气愤,他出过一次轨,我就应当“习惯”吗?所以有了第一次,就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吗? 网友果断和老公离婚,老公再次痛下决心请求她的原谅,她却已经“奴心似铁”了,并且表示绝无复合的可能。因为,真的无法“习惯”老公的“习惯性出轨”。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因为你经历过一次或几次,哪怕是很不幸很残忍的事情,当你第二次经历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你应当“习惯”了,你应当应付得来。可是凭什么我们“不幸”过一次或者被欺侮过或者被恶心过甚至被强奸过,我们就要平静地面对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3. 多年前看一个战地记者写自己在波黑战场的经历,他说,虽然每天看到难民,看到孩子、老人、妇人在受罪或者死去,还是觉得非常痛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人间炼狱。 是的,永远无法接受,当然更无法习惯。 我曾做过一年的语文老师,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开学没多久年级要集体定辅导资料,年级组长让各班语文老师把班里订资料的人数汇总到一起收费。当时和学生说的是25块钱一份,收钱后年级组长却让每个学生按20块交,我当时还傻乎乎地不懂为什么,后来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回扣”。 直觉告诉我,这回扣不应当拿,但如果别的班都收25元,只有我们班收20元,岂不是把别的老师拿回扣的事情暴露了吗?我于是悄悄问我信任的一个老教师,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她当时回答,当然是拿啊,大家都这样的,习惯就好了。 我却非常忐忑不安,因为据我所知,班里很多孩子来自大山里边,家庭特别困难,不是说他们家庭条件好我就应当坦然地拿回扣,而是他们的贫穷加重了我的不安。 后来我拿到那笔钱,大概200多块(当时我一个月工资1000左右),我总觉得那200多块钱非常扎手,后来决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那份钱给班里的孩子们订了很多杂志,学生们很享受阅读的快乐,也开阔了眼界,好多学生觉得我“开明”“慷慨”,然而,我却一直觉得欠他们一个真相,那就是,那笔钱其实是他们的,他们老师没想象中那么大方。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我没有继续做老师,这个回扣事件,我却一直念念不忘,偶尔我会想,如果我继续做老师,我会习惯吃“回扣”吗? 我想应当不会。有些事情,我永远无法习惯,也不愿意习惯。 我讨厌满口脏话的人,讨厌男人随地小便,讨厌缺斤短两,讨厌捉弄小孩……即使听过很多脏话,即使偶遇过很多次男人随地小便,即使被缺斤短两很多次,即使经常看到有人逗小孩子,我依然觉得不习惯,依然觉得脏话刺耳,随地小便没素质,缺斤短两可恨,逗小孩子很无聊。 我还不习惯不公平,不习惯不被尊重,更不习惯被欺负。或者说,潜意识里,我不愿意习惯这些恶的、丑的事情。

Read more

婚后女人,如何权衡工作与家庭?

家庭和事业,往往是我们很难抉择轻重的事情,不光只是对于男人来说,女人也一样如此,面对自己的事业,该怎么取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呢? 1.婚后三年内不要孩子: 这个条件也许你的婆婆不答应,但是你必须要和老公商量好,因为要是你们结婚就选择要孩子,我相信对于你的工作来说,你和你老公的准备来说都不是特别的充分,为什么我要说三年呢?因为在这三年中我需要你给自己定一个冲刺目标,争取三年内让自己的事业做到顶峰,要是你用三年的时间做到了顶峰,那么事业稳定你可以要孩子了,既可以给到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要是三年你都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那你就只能选择为了家庭牺牲下你的工作了,因为你再怎么努力还是安于现状。 2.婚后工作中的事情不带回家: 不管是你,还是你老公,都不允许把工作的事情带到家里,可以说说自己的烦心事,可以讲很多你们成功的事情,快乐开心的事情,千万不要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回家里,因为丈夫和妻子可能处于不同的领域,然而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要是可以帮你解决了问题那还好,要是你说的问题丈夫解决不了,最后还会埋怨丈夫,所以最好不要把工作的事情带回家。 3.婚后和家人制定好旅游计划多陪陪家人: 要是你每天都在忙,那就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休假,然后和老公,公公,婆婆一起出去旅游一次,可以一起去游泳,可以去爬山,可以去泡温泉,可以去外面野炊,总之就是为了增进你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你忙碌的工作才不会给你带来影响,因为你的家人会感觉到你的存在,会跟你和睦相处,不会说你为了工作不顾家,所以一定要照顾好家人的心情。 4.婚后切不因工作可夜不归宿: 不管你的工作多忙,得忙到多久,千万不要因为忙或者没有时间就晚上不回家,因为女性晚上不回家会给家里带来不小的灾难,也许你的丈夫理解你,但是你的公公婆婆还会理解你吗?所以婚后切不可夜不归宿。 5.婚后要多和家人和老公谈谈心: 也许你白天忙的不可开交,但是一定要利用好晚上下班和休息的时间,好好的全家人谈谈心,谈谈对各自的看法,争取每个人都做个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长期的延续下去,你们全家人的关系才会更加的和睦相处,当然在批评的时候要虚心接受,自己自我批评一定要彻底真实,这样才能换来家人对你的理解。 6.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相辅相成: 总结一点,就是不管工作有什么事情,都没有你的家庭重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你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你才能更好的工作,否则你连自己家庭都处理不好,怎么才能去安心的工作,怎么会去管理你的团队,家庭的关系不蒸蒸日上,你的事业怎么会蒸蒸日上? 小编寄语: 家庭只有一个,工作可以重新开始:家庭式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家庭的和睦和谐,才会让你的事情更上一层楼。 图片耒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老公抱怨老婆“整天在家闲闲不用工作”

在亚洲国家里,许多家庭还是维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交由老公在外养家,老婆则在家中带小孩。虽然已经进行了职责分工,但还是有不少老公会认为,老婆在家就是“闲闲没事做”,认为对方比出外打拚的自己轻松许多。 一位美国刺青师就引用了心理医师的案例,跟大家讨论这样的情形,也希望丈夫可以体谅家庭主妇的处境。刺青师瑞秋(Ryshell Castleberry)在脸书上分享了这则故事,一位丈夫罗杰斯(Rogers)来找心理医师抱怨,他表示自己在银行担任会计,而他的老婆则在家中当家庭主妇,“但她总是闲闲没事做!” 心理医师问他:“那谁为你的家人做早餐。”罗杰斯先生回:“我老婆,因为她没工作。”心理医生又问:“你老婆几点起床?”罗杰斯说:“她会比我早点起来,因为她要准备一些东西。她要带孩子们午餐的便当,帮他们穿衣、梳头,盯着他们吃完早餐后有刷牙,替他们确认学校要带的东西。她也会跟小宝宝同时醒来,因为她要换尿布跟喂母乳。” 心理医生又问:“孩子们都怎么上学?”罗杰斯说是老婆带他们上学,“因为她没工作。”心理医生问他知道老婆送小孩上学后,在家做什么吗?罗杰斯回答说老婆通常会外出做完一次的工作,包括缴帐单、去超市买菜跟生活必需品等等,“然后她回到家会喂宝宝吃午餐、喝母乳、换尿布、哄宝宝睡觉;还必须整理厨房、洗衣服、打扫家里…妳知道的,因为她没工作嘛!” 心理医生问:“那你下班回家后,通常都做些什么呢?”罗杰斯毫不犹豫地回答:“休息啊!在银行的一整天太累了!”心理医生问:“那相对的,你老婆都在干嘛?”罗杰斯说:“她会煮晚餐,服务我跟照料小孩。晚餐后她会洗碗筷,再打扫一次房子,然后陪小孩做功课、陪他们洗澡、帮小孩换睡衣、换尿布、泡温牛奶。她半夜会常常起来喂奶、换尿布,而我不用,因为我要明天要早起上班。” 心理医师听完后,只回了他一句:“你老婆必须做这么多事情,你却抱怨她不用‘工作’?”她表示这样的生活是很多家庭主妇的日常,她们必须从一大早忙到晚上,却被丈夫抱怨“不用工作”,“成为一位家庭主妇虽然没有证照,也不会领到薪水,但她的确是家庭生活中的关键角色!好好感谢并欣赏你的妻子、母亲、奶奶、姐妹等人,因为她们的牺牲是无价的!” 这番言论也获得了64万名网友按赞,指出家庭主妇长期备受轻视,但她们为家庭的奉献却非常伟大,“这就是我每天的日常,我根本是位超级好老婆”、“噢你觉得老婆都不用工作,每件事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完成?”、“我每周必须工作55小时,还是得帮他照顾小孩跟打理房子,原因是我是他的‘未婚妻’”、“就算连妈妈是职业妇女,其实也常需要做这些事,我就是这样,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家人!”妈妈们真的超级伟大,别忘了互相体谅、尊重,关系才会健康长久啊! 图:pexels.com

Read more

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

晓宁去应聘一份秘书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 她顺口答:“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 很多年前,晓宁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头顶已经不剩几根头发了,可是工作能力一点没打折扣,更难得的是非常体恤下属。他会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而让他的司机开车去机场接出差回来的同事。 就冲这一点,晓宁无怨无悔地替他工作了许多年。直到要买房子,认真地把老板付的工资折算成可以购买到的平方米数。才痛下决心跳了槽。时至今日,看着自家袖珍的厨房和卫生间。偶尔有点后悔当初为了“喜欢”的老板而耽误了人生购房大事。 晓宁的第二个老板是个德国人,第一次见面就同他起了争执,没想到,从此引起老板的注意,大会小会都要叫上她,要是哪次会上她不提问题、没点争论,老板竟会觉得那个会没开透。 在不断的争论中,晓宁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英语口才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可是有一次老板在会上又一次习惯性地大发雷霆、口不择言时,她忍无可忍,当着许多人的面一拍桌子跳起来:“你喊什么喊!”然后愤然离席、辞职。 不过平心而论,在这位老板的高压政策下,晓宁发现自己学到很多东西,也进步、成熟了很多。所以,虽然“不喜欢”那个老板,晓宁却感激他。 晓宁的第三个老板年轻、英俊、聪明、有礼貌,事业成功,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个老板,包括她。可是当晓宁开始有点迷惑自己更多的是在欣赏一个好的老板,还是在欣赏一个优秀的男人的时候。当她越来越经常地以老板为参照去苛求自己男友的时候,她知道自己该换工作了,因为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