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授权死得快?80%的老板还在玩“假授权”

职场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老板明明已经把工作分配给某个下属了,但自己却又时不时地插手,亲力亲为,这让下属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殊不知,最终即使完成了工作任务,也在下属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使企业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在课堂间隙,经常有学员跟我抱怨,说自己做老板没有老板的样子,整天忙得像个孙子一样,反倒是手下的员工,一个个闲得像大爷。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现在这个时代一点儿也不少见。一方面,做老板有老板的责任,要想把企业做好真的需要非常用心;另一方面,不少老板忙是因为不放心,不信任领导层,所以自己经常事事关注,因为不信任团队的能力,所以事必躬亲。 其实要把企业做好适当放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说说关于授权的问题。 记得雷军之前说过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老板把事情全包了,那本该老板负责的方向、战略问题谁来做呢?是不是如果把本来放在工作上的精力投到更多的细节上那么你思考战略的时间就少呢?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管理当中,聪明的老板是自己干,智慧的老板让别人干。 很多老板不禁会想:我还是很善于授权的,把每一份工作都分给不同的人去负责完成。 各位,只是给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有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决策权呢?其实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通病。 工作任务分配出去,但如果把决策权死死握在自己的手里,员工动一动都需要向上级申请汇报,无论是效率还是他的责任心都会受到影响,再或者像下面这个公司: 公司有一个新项目,李总审时度势,认为公司的小王跟了自己很多年,有能力完成。 他把小王叫来:“小王,你的能力很强,这个任务交给你负责完成,需要资金、人员、决策随时向我汇报,我一定大力支持你” 。 小王风风火火地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总发现小王做事的方式有问题,于是,开始驳回他的用钱申请,对他用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一些关键的决策,也开始不放心,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要逃避,其实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说老板会不会看人的问题。小王一定就做不好吗?不一定。 其实刚才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授责不授权,把责任授给小王权利没有给他。 中国有句古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真正授权给员工,就是要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去做,授责也授权。 孙宏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顺驰地产参与石家庄某地块的拍卖,随着竞价越来越高,来自各公司的竞拍人员开始打电话向上级请示,只有顺驰地产的小伙子纹丝不动,最后以5.97亿元中标。 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一个28岁的小伙子竟能够自己单独做如此大的决策。 对此,顺驰创始人孙宏斌说得云淡风轻:“他已经被授权了啊,当然可以做职责范围内的决策,假如决策失误,那就算顺驰的成本吧,谁的工作没有失误呢?” 其实对企业来说,员工自己决策也许会犯错误,但这是一个成长和学习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永远靠自己决策,那企业员工怎么成长呢? 比起孙宏斌的财大气粗,他对员工的信任程度也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相信那位员工听闻此消息,工作起来也会更加卖力。 谷歌着名的“20%时间”工作制,也是如此。

Read more

一农村姑娘误加了一个博士群,结果…..

往往很多知识或启示都可以从我们生活细节上学习到,只是我们没有去用心察觉…… ① 真生气!刚才老娘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 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 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 这时我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老娘就被踢出群了 。 有文化真可怕! 启示:知识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思考方式,但是经验可以让你更快的解决问题。 ② 男人买了一条鱼回家让老婆煮,然后自己跑去看电影,老婆也想一起去。男人说:“两个人看浪费钱,你把鱼煮好,等我看完回来,边吃边和你分享故事情节。” 待男人看完回来时,没见到鱼,就问老婆:“鱼呢?”老婆淡定地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说:“鱼我全吃了,来,坐下来我给你讲讲鱼的味道。做人,就该这样,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最近很火的一句话,相当经典:“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当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 ③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我们与谁捆绑在一起,这很重要! 启示:一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一个人与不一样的平台也会体现不同的价值!请结交有正能量的人会影响您一生。 ④ 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而妈妈朋友的孩子考了680分,那个孩子去了重点大学,而我只能去打工,九年后,那孩子的妈妈向我和妈妈炫耀他儿子又应聘了一个月薪过万的项目经理……而我,却在想:该不该聘用他。——献给所有成绩不好的孩子们 启示:你,可以不读大学!但你,绝对不可以不拼搏! ⑤ 某人入室盗窃,刚进屋,女主人回来了,他躲到床下,还是被发现,遂暴力抗拒抓捕出逃,被抓。该情形依法应定入室抢劫,至少判十年。后来找到一个学法律的,分别给他讲了盗窃罪、抢劫罪、强奸罪的定罪及量刑,结果他改了口供,称当时入室是想强奸,最后以强奸未遂,初审判了三年,因为强奸罪与入不入室无关。 再后来这小子又找到某刑法博士,博士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讲,当你想强奸时,发现该女奇丑无比,便逃跑,最后就可以被认定强奸中止,因无损害后果,就可能免于刑事处罚。再后来他找了一个刑法学博士后,博士后教他这样说:他看上了这家男主人,想强暴他,没想到女主人先回来了。因为刑法没有规定强奸男人属于犯罪,这小子二审被无罪释放了。

Read more

有钱和值钱,你追求哪个?

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 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 值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比如你去找一份工 作,人家给你开出百万年薪,那就表明你很值钱;有钱和值钱是两个概念。 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 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富二代”腰缠万贯,但除了挥霍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人“分文不值”。 但值钱的人早晚会有钱, 因为值钱的人都有足可夸耀的某种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他不仅 可以安身立命,还能积累财富,这样的人甚至连存钱都不需要。 比如一个著名的画家, 他需要钱的时候只需画一幅画就行了。 所以人们常说,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 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 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 值钱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成就感。 对于一个追求有意义人生的人来说,成就感至关重 要。 成就感从哪儿来呢?来自于自己付出努 力之后得到的某种收获。收获越大,成就感就越大。 如果一个人的钱是伸手向父母要来 的,那无论有多少钱他都不会有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的钱是靠自己赚来的,那不管赚多少他都会有成就感,而且只要来路正,钱越多,成就感会越大。 让我们一起成为值钱的人,成为印钞机吧。

Read more

男人一夜情的心理:男人易玩一夜情的常见表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不断的寻找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夜情出现的概率就会变得相当的高,但是现在一夜情的危害还是相当的大的,一旦东窗事发被自己的另一半发现就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的幸福,男人为什么希望玩一夜情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男人一夜情的四大心理 心理一:性诱型一夜情 出自性本能,对某个异性有着极大的好感,渴望亲密接触。行为表现为主动诱惑对方,等待对方积极回应,并期望有持续的亲密接触。 心理二:报复型一夜情 出自情感伤害,对自己爱着(过)的人有极大的怨恨,期望通过与他人的性行为来弥补自己的心灵伤痛。行为表现为主动诱惑某个令自己喜欢的异性,期待对方积极回应,但未必期待有持续的亲密接触。 心理三:性诱型一夜情 出自性本能,对某个异性有着极大的好感,渴望亲密接触。行为表现为主动诱惑对方,等待对方积极回应,并期望有持续的亲密接触。 心理四:迷惑型一夜情 出自焦虑,对某个特定环境有极大不适,感到非常迷惑,渴望得到异性的安抚和温暖。行为表现为半推半就,渴望得到感官刺激的满足,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什么样的男人易出现一夜情 最容易发生一夜情的男人,大多具有以下可能的因素: 表现1:已婚男人或有过至少半年以上的性经历的男人,有足够的性欲并了解性的男人。 表现2:有机会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或者流连网络的男人。 表现3:以貌取胜的男人。 表现4: 大方,肯花钱的男人,这样容易吸引女人的眼球。 表现5: “口才”好,擅长甜言蜜语,知道如何哄女人开心的男人。 表现6: 不介意一夜情对象的长相、身材,不需要投入感情的男人,单纯为了满足性。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偷吃过的男人,最讨厌这几种女人

近年来,婚姻中不幸的家庭越来越多,男女婚外有情也越来越常见。而男人婚外有情的原因,也不外乎外面的情人能够哄住男人,让男人甘愿拜倒在石榴裙下,下面这四种女人,是偷吃的男人最讨厌的类型,看看你中了几个? 1,不会说话 一个女人最可怕的不是长相平平,而是不会说话,会发自内心对别人好,但是就是说不出来,男人面对老婆时,最希望她能够说一些甜言蜜语逗他开心,而不是每天说话直来直去,不善玩笑的。 2,全心为家庭 一个把家放在首位的女人很难得到男人的认可,因为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东忙西的,但在男人眼里,这样的老婆很没有魅力的,没有发光点,时间长了,他会认为你连他公司小秘书都不如。 3,想得太多 每次电话一响,总是要先问问是谁的,晚上晚点回来,就认为外面有人了,反正就是对男人管的很严,一有风吹草动,就要追问到底,男人最烦这种女人,什么都想得太多,对自己管得越严,他们越想出去找新鲜感。 4,操心太多 对什么事都要交代,即使出门了,也会隔一会打一个电话,问晚上吃饭没,吃的什么,然后说一大堆需要注意的事,普通的小事,也会重复好几遍,这样让男人很烦,认为你不信任他,不相信他能够把事做好,所以,你这样做非但他不会领情,反而更讨厌你。 文/古靈精怪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感恩,知足,微笑,简单

一路走来, 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也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曲折。 悠悠岁月, 我们却依然还在演绎着它的更替; 生命长河, 我们却依然还在诠释着它的精彩; 岁月交替, 不变的仍然是对生活那份的执着。 步入了中年, 对生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都有了深刻的认知。 悠然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不徘徊在别人的世界里, 懂得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可进可退, 既不失去各种机会, 也不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主宰自己的命运, 淡雅而不孤寂,繁华而不彰显, 独立而不失温暖,坚定也伴着温馨。 我依然喜欢追求完美, 在淡然中生活,在静默中守心, 我,醉心大自然, 随意而思,随情而感,

Read more

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疼

当你心疼一个人的时候,爱,已经住进了你心里。 爱是一种心疼,只有心疼才是发自最内心的感受。 温柔可以伪装,浪漫可以制造,美丽可以修饰,只有心疼才是最原始的情感。 原来我们一直寻找的爱情,其实就是一种被人心疼和心疼他人的感觉。 如果你独在异地他乡,是否想过:此时是否有人为你牵挂, 为你担心,心疼你的奔波、心疼你的无助、心疼你有没有按时吃饭…..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思念未免有些不够浪漫和唯美,其实爱就是两人之间累积起来的所有的心疼。 当你在雨夜中打着寒战,有个人一边嗔怪,一边把自己的衣衫披到你身上的时候; 当冬日里,那个人心疼的把你冻得通红的小手放进自己的手心; 当你们走在街头,那个人突然蹲下身子为你系上开了的鞋带… 如果此刻的你在这样地心疼着一个人,那么我想这就是爱,这就是令无数人费解的爱吧。 爱一个人就会心疼一个人,而心疼一个人,你就会甘愿为他的幸福和快乐而付出,无怨无悔。 问问自己,你现在这样心疼着一个人嘛,有人这样心疼着你嘛。 当你心疼一个人的时候,爱其实就在你心里了。 人为什么要爱情?人要爱情是因为需要一个真心疼她的人。 因为,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疼…… 文源:成功智慧 / 图源:pixabay.com

Read more

长大后情路坎坷,都是爸妈的错?

长大后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安全感、过度依赖、焦虑… 等等,都能够追溯到小时候与父母亲的关系。还在襁褓中的我们透过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借此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在一岁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根深蒂固影响此后一生的行为。本篇文章强调父母应该满足和回应孩子需求,让他们感觉被爱和理解。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在1950 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在台湾,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 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 父母亲要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 (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 「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回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 ─ 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回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Read more

幼儿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20年前,上学前班、幼儿园、甚至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堆积木、画画、创作想象的世界,在脑瓜里想这些事,或和同学一起玩。但这些活动越来越多地被老师的教学所替代,而这种教育方式过去通常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在很多学校,正规教育现在是从4或5岁开始的。人们认为,如果不提早开始接受教育,孩子们在阅读、数学等关键科目上恐怕会落后,或许永远都无法再赶回来。 这个想法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越早开始意味着学到的越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会提高长期的成绩;实际上,它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可能会阻碍情感及认知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我最近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的教育学荣休教授南茜·卡尔松-佩奇(Nancy Carlsson-Paige)有过一番交谈。卡尔松-佩奇称,这种趋势反映了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深深的误解”。她定期参观学校,看到很多年纪较小的学生无法理解授课内容:“我在很多教室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老师让学生坐在桌子旁,抄写字母。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真让人感到难过。” 这场争论事关重大。在教师早期指导的质疑者看来,那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能够发现、创新的人才,只会培养出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追随者,而不是创造者。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哪种公民? 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措施在美国迅速蔓延。 《不让孩子掉队》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等项目,促使学生面对更多测验,接受更多由教师主导的教学。 另一个原因: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这套详尽的教育方针,旨在确保学生在经历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43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采纳了数学和语言方面的标准。 转而采用说教的方式是为了解决两个紧迫的问题。 从很多方面来看,美国的教育成就落后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数百万美国学生的成绩仍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家境贫困,属于少数族裔。倡导人士表示,提前开始正规教育将有助于缩小这种双重差距。 这些举措虽然都是出自善意,却是受到了误导。包括芬兰和爱沙尼亚在内的几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从7岁才开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Read more

找工作?这些问题要先想一遍!

如果你想转行,如果你还在校园,如果你即将要毕业找工作,如果你学了“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看起来很绝望的专业,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 01|我该做什么? 前几天,小编有个朋友,说想要转行,但是不知道要转去什么行业,来向我咨询。我就说:如果你很缺钱,那就选钱多的,如果你很缺价值感,那就选有意义的。 结果他说:“我既想很多钱,又想做有意义的工作。” 这估计是大多数年轻人共有的困惑了,每天在自己的格子工位上写报表,对领导俯首帖耳,跟同事闲言碎语,拿不瘟不火的薪水。加薪不成,升职不能!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但是很无奈的是,大多数人都在过着这样的日子。 不信你看办公室里,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四十多岁的员工?这表明,如果你这样熬下去,不代表你会顺利退休,而是会中年失业!只有极少数人中年能升入高层,绝大部分基层中年人会被辞退,一将功成万骨枯!看华为的裁员,就知道,残酷在每个人身边。 这样看来,其实“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你不该问你该做什么,应该问你能做什么,这个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因人而异。不选有钱的,也不选有意义的,而是选自己能做到的,并且能做到老的工作。 选行很重要,金钱啊,意义什么的,等你能很轻松胜任,并逐渐不可替代,自然都会随之而来。一开始什么都想要,那不现实,身上的肉还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呢。 02|我该怎样做? 这个世界上有种人叫职业规划师,可以去做一下咨询。不过要通过朋友介绍比较好,自己去网上找,容易遇到不靠谱的人。 当然,咨询的话,也可以去问身边人。不要听父母的,也不要听老师的,而是听自己能说得上话的最优秀的人的建议,而且以后你职场的每一步,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职场问题,只咨询自己能说得上话的最优秀的人。 他们才对你有参考价值,他们看着你看不到的世界,拥有者你还无法达到的眼界,他之所以最优秀,就是因为你身边的其他人都不如他。 而且也可以去知乎提问,那里各个行业分的很清,而且邀请业内人回答问题,大家也都很友善。确定了自己想要做的行业后,就要开始准备胜任。 03|入行前如何准备? 在你咨询结束之后,手头应该有几个备选行业准备进入,也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分析了解。这时候,需要对这些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以确定自己最匹配哪一份工作。 所谓的全面了解,是指你确定知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确定它所属行业的产业链,了解行业大势,能大体预测行业是否有消失风险,这个行业做的最好的是哪几家,这几家的特色是什么?以后自己有没有机会加入他们? 整个行业分为哪些岗位?各个岗位的生存状态如何?(加班情况、出差情况、福利待遇情况等等)大部分人是什么生存状态?大众对他们是什么评价?你能不能承受这种状态和社会上的这种评价? 这是最必须的考察,如果必要的话,在找到新工作之后,连同事都要提前接触一下,看能不能顺畅沟通。 做的这么详细,只是让你能在入职前,更详尽的考察,否则,等入了职后才发现事情竟是这样的,那其实是挺浪费表情的事。找工作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一辞一找,可能半年就过去了,到时候更年轻的应届生又出来了,你还是白纸一张,又拿什么跟他们拼? 04|开始学习 确定该行业之后,找工作之前,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用来学习。这时候就是针对自己所应聘的岗位,去填充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了。比如,如果你要做设计,那就最起码设计软件要懂。说起设计软件,工作的时能用到的办公工具,都要去掌握。 除了大行业专业知识,和应聘岗位职业技能之外,对同行的研究与分析也很重要。 这些是你面试时的谈资,表示你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一般能做到这样的面试者,大体就能入职了,因为你还没入职,其实就已经做了入职后的事,这种态度没有面试官会讨厌,而且,很少有面试者能做到。 05|面试?其实就是聊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