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就像一双鞋 不论什么样的鞋 最重要的是合脚 不论什么样的夫妻 最美妙的是和谐 男才女貌的夫妻是品牌鞋 看上去高贵,感觉上舒服 但价格昂贵,经不得泥泞 需要精心保养、时时珍惜 青梅竹马的夫妻是布鞋 看上去朴素无华,穿起来经济 放起来了无牵挂,感觉上轻便快捷 可一旦登堂入室 总让人感觉缺了点啥 患难与共的夫妻是旅游鞋 它看上去奇特,穿上去灵巧 历经风雨泥泞也不会脱帮掉底 只要穿上,就总是和脚包得紧紧的 越是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 越是显出耐用合脚 上路最怕穿错鞋 婚姻最怕受折磨 如果鞋子特别挤脚 要趁着还没两败俱伤 赶快换一双
Read more60秒让心理变轻松的4个方法
美国有两位专门研究乐观的心理学家,帮大家整理出几个乐观的技巧,方法简单而且效果神速,能让你立刻变得乐观起来。赶快来学这种“六十秒速乐法”吧。 1.抬头挺胸 只要抬头挺胸就能改变情绪!这个方法是不是简单到令你无法置信? 那你可得把自己的怀疑放下,因为科学研究早就证明:身体的姿势与心理的状态密不可分。所以,要矫正头脑,请先矫正身体。 当一个人抬头挺胸的时候,呼吸会比较顺畅,而深呼吸则是压力管理的妙方。当抬头挺胸时,我们会觉得比较能够应付压力,也就容易产生“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乐观态度。 因此,身体的姿势的确会影响心情。要是垂头,就容易感到丧气;如果挺胸,则容易觉得有生气。所以,请千万别小看它,下次当脑中的悲观念头冒出时,赶快调整一下姿势,抬头挺胸,带出乐观心境吧。 2.用愉快的声调说话 谈到人际沟通,有个要点极为重要:重点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在于我们怎么说它。“怎么说”的部分,包括了语调、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等方面。 常被人忽略的是,我们的声音是有表情的。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说,传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你说话的声音,会不经意地泄露你当下的心情,也相应会影响到他人对你的回应方式。 如果你想变得乐观些,请先用愉快的声音说话——更棒的是,世界也会愉悦地回应你。 3.使用正面积极的字眼 我们所说的话,对自己的态度及情绪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字眼可以分成三类:正面的、负面的以及中性的。 负面的字眼,有“问题”、“失败”、“困难”、“麻烦”、“紧张”等,如果你常使用它们,恐慌及无助的感觉就随之而起。 而乐观者习惯使用正面的字眼。例如,他们不说“有困难”,而说“有挑战”;不说“我担心”,而说“我在乎”;不说“有问题”,而说“有机会”。如何?感觉是否完全不同了呢?一旦开始使用正面字眼,心中的感觉就会积极起来,更有动力去面对问题。 除此之外,乐观的人也会把一些中性的字眼,变得更正面。例如,“改变”是个中性字眼。试试看,如果把“我需要改变”,换成“我需要进步”,这就暗示了自己是会愈变愈好,自然就更乐观了。 只要改变你的负面口头禅,换成正面积极的字眼,你就会感到更乐观。 4.不抱怨,只解决问题 研究还发现,乐观的人所列出的烦恼事项,远低于一般人,而他们花在抱怨上的时间,也远少于一般人。 乐观的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会花时间去推卸责任:“都是他的错……”或唉声叹气“为啥我老是这么倒霉?……” 乐观者共有的态度是:现在没有时间怨天尤人,因为正忙着解决问题! 而当你少一分时间抱怨,就多一分时间进步。这也说明了为何乐观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他们的时间及精力永远用在改善现况,而不是陷在问题里。所以,要培养乐观,请从现在开始,把注意的焦点从“怨天尤人”,改为“解决问题”。 具体的做法,是要避免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总是我……”而用另一思维来代替:“现在该怎么做会更好呢?”这一转念,就能化哀怨为乐观。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请定期扔掉三样东西!
做哪些事可以迅速提高生活品质?回答是:定期扔东西。 1、扔掉没用的东西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很多。 江小小便是这样一个姑娘。 江小小的家可不小,装修也不错,但被乱七八糟的东西占了不少空间,所以给人的感觉凌乱又压抑。 第一次去她家,一进门就踩到了地上的高跟鞋,坐到沙发上,还能从屁股下扯出来一件内衣,衣帽间的包包不下20个,堆得非常拥挤。 我说:“我的天啊,江小小,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女人,你的家又不是用来堆垃圾的。” 她说买的东西舍不得扔,就越堆越多。我气得卷起袖子,动手帮她收拾起来。 那天下午,我和江小小一起,收拾出6大袋过时的衣服和3大袋乱七八糟的没用的东西,并一袋袋打包好扛下楼,送到回收站,忙完已经累趴。 从浴室洗完澡出来的江小小,不顾我躺在沙发上眯着眼睡,兴奋得大叫:“哇靠,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大啊。” 生活本来就很简单,过多的物质,反而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2 、扔掉低质量的社交 有一句俗语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一些低质量的社交,反而会阻碍你。 方宇是某房地产驻场销售,经常听到他吐槽的一句话是:“应酬真的太多了,每天忙成狗。” 但他所谓的“应酬”,不过是下班回来又被叫出去吃饭,深夜准备睡了哥们来电一起宵夜等。对此,方宇虽然嘴上说着累,却从不推辞。 那么,这些“应酬”真的是有必要的么? 纯粹的“酒肉朋友”,其实大可不必经常见面,甚至可以再也不见。 另外,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又满5000人了,又要删除一些了。 微信的好友上限是5000人,居然还不够你用?那你每天得花多少时间去刷毫无营养价值的朋友圈啊? 不是在微信里打过招呼,就是你的朋友了,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垃圾信息,还不如爽快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 这个世界很忙,每个人也都很忙。 没必要的聚会,就不要去了;没必要的好友,就别联系了;没必要的感情,就放手吧。 3、扔掉过分的贪婪
Read more世上最幽默的人,原来是驾校教练!
世上最幽默的人,原来是驾校教练!是在下输了! 驾校的教练们不论教学水平如何,他们的段子手灵魂是禁锢不住的啊! ▼ 我:教练我好紧张啊! 教练:你紧张个屁 该紧张的是走路的人 ▼ 开这么快干嘛 你又不是偷车的 ▼ 教练 : 有没有看到那个女同学在开车? 挡风玻璃很干净,也没下雨, 但是她却开着雨刷, 你要注意了~~因为她要转弯了 ▼ 头一回上路有点紧张, 把安全带插到了副驾的卡口里, 我还问教练:“你怎么不系安全带腻?” 教练瞄了一眼说:“只要你开心就好。” ▼ “加油!” “昂!” “加油!”
Read more想找到恒常的平静与满足,就得学会安住自心
我们很容易就会把烦恼视为性格上的缺陷,然而,这却是对自己的一种贬抑。我们感受情绪的能力、区别痛苦和快乐的能力,以及体验“直觉”的能力,一直在求生功能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它让我们可以立即适应周遭世界的微细变化,并有意识地整理归纳这些适应经验,以便能够随意唤出运用或传递给下一代。 如此非同寻常的敏感性也强化了最基本的教导之一,那就是让我们再次去思考人身有多么珍贵。它给了我们高度的自由与种种机会,这样的人身是多么难得,却又多么容易失去啊。 不论你相信人类的生命是宇宙的意外,还是业力的作用,或者是某种神圣造物主的杰作,你只要停下来想一想,与同住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在比例上仅仅占了极少数,你就不难明白生为人类的几率真的是微乎其微。再加上现代科学向我们揭示了人脑不可思议的精密与敏感度,更提醒我们生而为人是多么幸运,具备了能够感受觉知周遭事物的特有能力。 人类情绪习性的惯性本质代表了一种有趣的挑战心理,不需要显微镜就可观察到这种心理习性。对大部分人而言,只要回想上一段感情就够了,一开始他们总是会想:“这次铁定跟上次不同。” 然而,几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他们就会恨不得去撞墙,想道:“哎呀,真是糟糕!这跟我上一段感情有什么两样?!” 或者,你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职场生涯。刚开始一个新工作的时候,你想道:“这次我一定不要再一直加班,最后还被批评不够努力。” 然而三、四个月过后,你发现自己又开始取消邀约,或临时打电话给朋友说:“今天晚上我没办法跟你去吃晚饭了,还一大堆工作,我得加班。” 先不管动机好坏,你会发现自己不断重复相同的模式,却期待结果有所不同。这些年来,与我共事的大部分人都告诉我,他们总是期盼着一个星期赶快过去,好享受轻松的周末时光。但是当周末结束,回到办公室时,又开始寄望一星期赶快过去,梦想着下个周末的到来。也有人告诉我,他们费尽时间、精力完成一个工作,却从来没有停下来享受过任何成就感,因为紧接着又得开始着手进行工作单上的下一项任务了。甚至连休假的时候,心里都还想着上星期、上个月,甚至是去年发生的事,心中不断上演着这些往事,不断想着当初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的话,结果是否会更圆满。 庆幸的是,我们愈熟悉如何检验自心,就愈了解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愈容易认出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贪着、瞋恨、压力、焦虑、恐惧或渴望,都只是自心的造作罢了。 对那些投入大量心力,踏实地探索自心宝藏的人而言,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出某种名望,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他们随时随地的行为都会激起旁人的敬重、钦佩和信赖;他们在这世间的成就,无关乎个人野心或企图赢得他人的关注,也非来自拥有名车、豪宅或响亮的头衔,而是来自一种宽广、放松的安适,这也使得他们能够超越当时的个人状态,更深入看清人间百态,同时维持着一种基本的喜乐。 事实上,我们时常听到某些豪门巨富、达官显贵或具有影响力的人坦承,世俗成就并没有带给他们预期的快乐。虽然手中握有财富或权力,但是他们却在痛苦的大海中泅泳浮沉,有时候甚至痛苦到以为自杀是唯一的出路。这么强烈的痛苦就是源于相信外在的条件能够带来永恒的快乐。 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恒常的平静与满足,那么你就得学会安住自心,唯有安住自心才能让内在的本质显露而出。想要让充满泥巴和杂质的水变清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水沉淀下来。同样的道理,假如能够安住自心,那么愚痴、贪着、瞋念等烦恼,就会逐渐平息下来。这时,自心的真正本质,慈悲、清明、无边际的开阔境界就会展现出来。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你过得好不好,你的脸最清楚
很多时候,一个人过得好不好,不用看别的,看他的脸就够了。 头发凌乱,面容邋遢的人 家里也一定是一团糟 一个人脸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里的状态。一个连自己的头发都懒得梳一下的人,在家里一定也不会愿意花时间做家务、带孩子,把家庭的所有责任和义务都堆到另一个人身上。 可一段好的婚姻一定是两个人互为依靠,你做饭我就帮忙带孩子,你洗衣服我就帮忙拖地,而不是一个人忙的手忙脚乱的时候,另一个人连油瓶倒了都不肯扶一下。 两个人感情再深厚,也扛不住这样日复一日的损耗。天长日久,总是单方面付出的那个人也会受不了,爆发矛盾和争吵在所难免,日子不说会崩,也会过得一团糟。 神情恍惚,无精打采的人 工作一定也不出色 工作,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个精气神。领导喜欢的永远是精力充沛、充满干劲的下属,事实上,真正能做出成绩的也是这些人。 一个无精打采,总是像没睡醒的人,面对枯燥繁琐的工作时更不容易集中精力,开会走神儿,弄错工作资料,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这种人给领导留下的印象也不靠谱,不管他工作效率如何,都不敢对他委以重任,所以升职加薪一般和他没什么关系。 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是这种状态,不要说工作不出色,恐怕这一辈子都过不上好日子了。 表情冷淡,很少有笑脸的人 人缘一定也不太好 人和人之间交往,就像是在照镜子,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回你微笑,这样一来一去中,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 一个一年到头都冷着一张脸、没笑过几次的人,要么是不善于表达自己,要么是真的不屑与别人交往,但是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样的人缘一定不太好,因为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满脸怨气,总爱皱眉的人 日子一定过得不顺心 一个人的脸上,写的都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一个满脸怨气,总爱皱眉的人,日子一定过得不顺心。爱人脾气不好,孩子不听话,同事好像总跟自己过不去,和邻居拌了两句嘴,生活好像处处都在跟他作对,不让他好过,所以总是怨气冲天。 可是生活哪有容易的,谁家过日子没有点烦心事,只是有些人看得开,不斤斤计较也不去生闷气,所以整天好像都是乐呵呵的。 人这一辈子还很长,你如果不能放宽心,大度一点,以后日子只怕更不顺心,脸上的怨气会更深。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看他的脸就知道。 一个人能不能过好,看他的脸也知道。 在这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有一副新的朝气蓬勃的面孔,把我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人际关系的六把钥匙,真实的人生皆为相遇
真实的人生皆为相遇。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体验自我的价值,感知幸福力。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曾说过:“我们和他人的交往,实际上是在玩各种游戏。”有的人在游戏中游刃有余,仿佛有第三只眼体察着两人交汇的“场”,并对这个“场”的互动有所掌控;有的人则总会让情绪四散蔓延,处于失控的状态。 各种交际互动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掌握到人际互动关系中的关键,你就会随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的变化,并明了无论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是一个整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样,你就能容人,更容易和人相处,拥有和他人的幸福关系。 1. 坚持黄金法则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发生着镜像反应。你所给予别人的就是给予自己的。包含好几层含义:你信任别人,也是信任自己;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爱别人,也是爱自己。所有正向能量的给予都是同时发生的;反之,当你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错误时,虽然你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但另外三个手指头都是指向自己的。也就是说,当你贬低别人时,也在贬低自己,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很有益的提醒。给予出去的正向能量,比如关怀、尊重、理解、爱等等,一点都不要吝啬,物质是有限的,人的心态是无限的,给出去的越多,拥有的也越多。 这就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黄金法则:你想要什么就先给出去,自然就有了,等到静下心想明白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随时可以给予。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自己没有,老想到别人那里去求,没有求到就会很失望。物质的有限性让我们时刻意识到资源不足,有匮乏感,你多我就少,无意中把自己处于和别人竞争的关系。当你明白并体验到心灵的无限性时,对内心就是极大的解放,亲密关系的质量也会提升很高。 2. 管理好心理预值期 这里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别人有着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对方达不到,你就很容易失望,以为是别人的过错。就像一则过去流行的小故事所说,孩子夜里哭闹着要吃饼干,父亲跑遍了半个城镇,双手捧回献上,孩子见了依旧大哭——我要长饼干,不是圆饼干。固着的期望就像长饼干,始终觉得你不理解我,给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当我们看不见其他选择时,也就看不到对方所付出的努力,关系就变得很拧巴,自己身处其中也会感到痛苦。 二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时,你是否有勇气真诚地说出,我就是达不到你的期望。当我们能这样真诚地表达出想法时,关系仍然可以走得很顺畅。很多人难以说不,违心地去迎合别人,有时候迎合的还不是别人对你的真正期望,而是他/她猜测别人的期望。这种想象和投射的成分,就让他/她觉得和人相处很紧张,别人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实质由心理距离较远的一方决定,当张三认为我们是好友,李四认为只是熟人时,双方就是熟人关系,明白这一点,也就不存在当你拿对方当知己,也觉得对方应该视你当知己,这种应当不存在。真正的人我和谐要看关系的品质,古人说,不可语言而语言,是失言;可以语言而不言,是失人。 3. 拥有平等心 我们太喜欢和别人做比较,暗含着我实在不知道我是谁,只能拿周围的人做参照,我比别人某些方面强会得意,不如则会自卑。如果大家都是热爱、尊重生命的,看到人生而平等,无论教育、种族、背景等等,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命体。那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人钱多,那个人钱少,地位高低,都只是外衣。一辈子活在只认衣服不认人的状态还是挺可惜的,那又如何与别人有真正的连结。最宝贵的感情,都是超越交换的,含有无条件付出的成分,这点在父母对年幼的孩子上表现得最明显。 如果把地球70亿人所有的角色立场,表现出来的感情等等画一个同心圆,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看待问题的视角只占一个小小的角度,和不同的人交往打交道,角度不同,太常见了,相同才是小概率事件。这时候,你是选择平常心、平等心对待,还是评判心?从评判心出发,就会觉得自己的角度比他人高,就有资格去修正他人,这样不容易拥有和谐关系。如果能换位思考,而不是待在自己的角度里出不来,关系会大为不同。 4. 不要触碰对方的死穴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交往、互动?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有心理需求,这和早年成长经历有关,也和心结、缺失、创伤、挫折有关。早年没有得到的,就成了成年后的需求。人际交往中,先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再通过一些细节去揣度别人的需求。比如对方在乎的,敏感的点要小心碰触。通过揣摩,知道对方的需要和不需要。有的人际交往,不知道对方要什么,也不知道给什么,把自己认为好的拼命地给对方,但不是对方的需求,就形成了不满和抱怨。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别碰对方的死穴。 在人的内心中最受不了两样东西——分离和丧失,一辈子的痛苦就在纠结于此。而终其一生,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和自尊。这四个要点很重要,和别人互动时,要婉转小心地碰触。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的实验,就体现了一个人需求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感,最深层还是对爱、柔软、温暖的渴望,以及这些所带来的深度安全感。 5. 掌握沟通中爱的语言 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大的麻烦,夫妻间、青春期的孩子、上司和下属,在很多关系中我们都发现无法沟通,那都是本能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每个人内在都有潜意识的冲动和欲望,这些需求有时候是隐蔽的,拱着我们的想法和行动。在人际互动中,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希望自己潜意识的动力被满足,如果不自察,就会产生语言沟通方面的冲突。往往,情商比较高的人,既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同时在互动中还能体会对方的需求和动机,达到双赢的效果。 尽量做到不指责、不攻击、不评价。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愿意被别人否定,理性告诫自己要大度,潜意识却做不到,以婉转的方式实现反击这种不舒服。真的感受不舒服,可以建设性地表达出来,多说感受,说愿望。比如你这样说让我很难受,比直接说对方更安全;可以表达愿望,让对方感受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人际的冲突就会降低。在心理咨询室里,80%的部分在使用非语言系统沟通,普通大众容易忽略这点,更倾向于看这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经意间的动作是最真实的,互动中通过这样的系统,很多人际中麻烦会变得容易。 6. 沟通内在的坎和结 所有的人际关系,回归到根本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对外界的所有感受,归根到底都有自我这部分,如果没有自身,我们对外界就不会有感觉。说白了,我们一辈子都在跟内在的自己游戏。
Read more朋友圈,你看看就好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个智能通讯程序的时候,我刚刑满三年,“罪”满释放。 跳出高考这座暗无天日的监狱后,世界的精彩无奇不有。平时没见的朋友一下子有了联系,没去的地方一下子又开了N个景点,没吃过的美食重排上计划,还有各种熟悉的声音通过一个小小的微信千山万水呢喃在你耳边,掏出手机各种APP旅游、美容、交通尽在掌中。刚感慨腾讯扣扣留言可以多到翻页的时候,微信已经润物细无声地钻进我的未来。于是,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微信朋友圈。 我举双脚双手认同,微信朋友圈是个好东西。 你玩或不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不同的人都在发朋友圈绘声绘色直播自己的生活:小到一天三餐吃喝拉撒,大到各种高逼格的玩乐。 你看或者不看,其内容形式变化多端,写景写人状物偏偏俱全,视频图片语音一刷可听可观可感。 这里是信号集结地,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事情写成文字,本身便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你可以在他们的遭遇上面寻找慰藉,也可以在他们的糗事上面获取小小的得意和满足感,甚至发动一场无声的探索发现,启动神探夏洛克的怪异思维猎奇,猜测甲乙丙丁的某些心理变化活动,揭开一个重大的秘密。 有人说我,无聊。但,事实上,老娘终究还是一个要在社会上放飞理想的有志青年。在旅途的漫漫长路上,空白时间堵个慌,我只是想掏个手机查阅下英文订阅号,在连续拿了几个四面八方的奖时我很嗨地码一段很长很长的文字只为图一时痛快,在面临各种艰难险阻时我只是想给自己撒点心灵鸡汤,顺便传递下满满正能量。 而就是在“摁”和“点”两个动作之间,我就顺便手指一翻刷了我400个好友的朋友圈:某同志寂寞空虚冷,某同志又在死命发微商的广告,某同志又在拼命图文无关地PO着高度磨皮的自拍图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配图,某同志又在那里晒命晒家族……相比,之下,我的意图似乎显得更加单纯些。但是,又怎么样呢? 人们习惯性会把朋友圈定义为“给朋友看的圈子”,或者“给自己看的朋友圈子”,受众不一,主体对象不一。形形色色,人潮人往,总有人喜欢肆无忌惮地随时随地把自己的复杂心情裸露于众目睽睽,有人则会顾忌大众的眼光而选择隐姓埋名,安静做个美男子。 但不管如何,总要相信,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思想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开始对朋友圈那些东西评头论足,或者把自己的朋友圈与其相对比,试图从中找点优越感时,你就会慢慢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据说美好的朋友圈,是有另一半真相的。除了有些死嗑到底的真性情傻白甜外,人们发朋友圈的目的大多都是想给别人看,让别人点赞评论。在诺大的人际关系网之下,在温馨美好的表象下,各种善良各种复杂意志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涌起。它们或许是你隔壁宿舍四个人卧谈会吐槽的话题,上公共课几个女生背后唏嘘的悄悄话,亦或是火车站队列中某个亲嘴角扑哧的一声嘲笑,是朋友的朋友的N层排解尴尬气氛的谈资。你所看到的甲乙丙丁他们的朋友圈日记,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多愁善感,无非承载着当事者本人自我情绪和心境,真真假假,无从考证,你若当真,把他们一一贴上标签,归类,像收藏标本那样把他们储进你的某个特定群体中,难免就有些小题大做了。 我有个大学同学,天天微信上晒恩爱,从早上起床的早餐到晚上的宵夜,就连路都不能好好走,必须强迫症小两口来个小视频。那时人人都以为他们完全冲着领证去的,谁知道一毕业两人就一拍两散。有次回家的路上刚好和她同个车厢,不经意提起这个这个事的时候,她说,“我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所以才拼命地想要给自己证明点什么,发再多的东西无非是希望得到让大家知道我过得很好。” 我的舍友,暗恋了一个渣男两年,每次手贱总是忍不住去点开那仅有的十条朋友圈,一看到有女生的合照或者提及一些交往的信息就神经绷得紧紧的,时不时就在座位上大骂特骂,非要把他的祖宗八代全都问候一遍才够酸爽。特别是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下的时候,她的床头一直在发光,偶尔适时会点个赞评个论悲情歌淌淌入睡,但她的朋友圈洋溢的却是满满浪漫主义色彩。每张自拍都是朱莉娅罗伯茨式的咧嘴大笑,一整个光芒万丈、没心没肺的姑娘。 我有个到现在还是想不起名字的同学,天天在微信上刷屏,一边强调自己是单身主义,一边又不停地发射孤单寂寞的信号,等英雄接单解救。认识她的同学个个都在暗地里吐槽,说她太不矜持。可是,有一天,在我打算屏蔽她的时候,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奖信息,附上一张她站在颁奖会的现场和老师的合照。于是,N个感叹号从脑海自动飘过,这是什么情况? 每个人在朋友圈里展现的一面都不一样,希望自己表现在大众的形象也不一样。你在抹黑一个人的时候,要想到你看到的只是她演出来的凤毛麟角。 她可以是个微商,同时也可以是个自由攥稿人,更可以是个牛掰的小“乔布斯”,ta有ta的活法,你有你的想法。 所以 ,朋友圈,你看看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比如,某个仅一面之交的路人甲发条朋友圈:国庆七天,想去西安 ,有一起的朋友么? 我私信他,十分热情地询问,并表示莫大的兴趣。 两天过去,没有回应。连自己都觉得尴尬。 毕竟,有些人的朋友圈,他不是发给你看的。只是懒得去分组可见罢了。 《真实的谎言》里有句话: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努力奋斗。我只同意后面一句话。 有些认真是要放在对的方向上,人生的幸福感要学会自己争取。而最好的方法不过是,多学习,少看点朋友圈。
Read more不要追求人生成就,要追求成就人生。
「这个人好像是我同学!这个同学过去的样子,我现在还有点儿印象,可是他小学成绩很差,又很皮,怎么有办法这么有成就……可能又是什么边疆民族,加分加一加,就进了台大……」。 人习惯以一个人的学历、职业、收入来代表一个人的成就,然后产生一些酸味十足的话语与心理,很少去想,或许这些成就并不能代表快乐幸福。 大多数人多在自省之后,才知道这些浮世的成就并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平和、幸福、知足。 看见一位家具的代理商,自家中极少自己代理的名家昂贵家具,反倒是许多自己旅游带回来的小摆饰,有味道、价格尚可的物品。许多人追逐个人的成就,而他追求的是如何将自己有限生命,吟咏得更好些。 还记得有这么一部电影:一位特别的老师,鼓励学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指着一张张出自这所学校的伟大人物相片,问着学生,这些伟大人物,现在都去哪儿了。 伟人全部都入土为安了。 既然大家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最高学府毕业的、担任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抑或一分钟可以收入数十万元,大家回归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 就因为目的地一样,那何不过得如自己所愿一些,听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努力去做。 不要追求人生成就,要追求成就人生。 如同这个道理,我提出一个多年旅游的心得,那就是愈是波折、愈是辛苦的行程,给予自己的记忆就愈深刻。 如果你青春正盛,就追求舒服安适,那么生命很容易迷失其中;追求一个困难度高的,并乐于接受波折与困难,这样的人生,就社会价值来看或许不怎么样,但在个人的生命中,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我们永远都需要反省,因为自己一直都没有这样聪明、这样的睿智,一下子就可以想清楚人生该是如何。所以,请给自己每天一些反省的时间,反省所有的羡慕忌妒,欢喜幸福……。 分析自己所想的,是不是正确的。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 图/pexels
Read more做到这3个字,竟然能解决生活中90%的麻烦
※ 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有一个人在春天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出来以后生气地说:“这地方又脏又臭,我下次再也不来了!”而另一个人也同时走进这个公园,出来后却感叹道:“简直太美好了!到处都是鲜花,到处都是沁人心脾的芳香! 为什么同一个公园会让这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呢? 原来,第一个人进去以后发现公园里有很多狗屎,于是他为了证明这个公园很脏,到处寻找花丛下的狗屎,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狗屎上,结果只看到公园的肮脏。 而另一个人却漫步公园,眼睛总是在看那些美好的植物和风景,虽然他也看到了狗屎,但他总是绕开,因为他知道狗屎也会让鲜花更美丽芳香,他将注意力完全地投入到欣赏春天的生机盎然当中,尽情去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 这个公园,就象征着我们的世界。 这两个人,就代表了抱怨和感恩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也代表了失败与成功两种不同的命运。 不同思维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完全不同的命运。 有一位智者曾说:看到即得到。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其实不是知识与智商决定命运,而是思维模式决定命运。 最简单转变自己思维模式的办法就是“不抱怨”。 ※ 不抱怨的力量有多大?※ 曾经有一本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作者是美国牧师威尔·鲍温,他也是美国最伟大、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之一。 当他推动“21天不抱怨运动”时,在短短两年间,就获得了全球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响应,无数人的命运因为改变了抱怨的习惯而得到不可思议的转变。 美国有一位作家在打车时,无意间乘坐了一辆非常有特色的出租车。司机穿着整洁,车里也很干净。 他刚坐稳,司机就递给他一张精美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在友好的氛围中,将我的客人最快捷、最安全、最省钱地送达目的地。” 看到这句话,作家眼前一亮,心想,这个司机真是与众不同。这时司机开口了:“请问,你要喝点什么吗?” 作家更诧异了,问到:“你的车上难道还提供饮料吗?”司机微笑着说:“是啊,我提供咖啡和各种饮料,而且还有不同的报纸。” 作家兴致来了,问到:“那我能要杯热咖啡吗?”司机从身边的保温杯里倒了一杯热咖啡给他,然后又递给了作家一张卡片。卡片上是各种报纸的名称和各个电台的节目单。 作家顿时觉得,这辆车太特别了,于是他没有看报纸也没听音乐,而是和司机聊了起来。途中,这位司机还善意地提醒作家离目的地还有条更近的路是否要走。作家简直觉得温馨极了。 于是他好奇地问司机,为什么你的车费和其他人收取的都一样,我坐别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抱怨堵车,抱怨收入,而你为何这么喜悦,而且还提供这么周全的服务呢? 司机回答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像其他人一样,喜欢抱怨,糟糕的天气、微薄的收入、堵车严重得一塌糊涂的路况,每天都过得很糟糕。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的观点,说到如果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能让任何人走向成功。我突然明白,我目前糟糕的情况其实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所以,我决定停止抱怨,开始改变自己。 第一年,我只是微笑地对待所有的乘客,收入就翻了一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