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原生家庭中如果有一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 对于「父母」这个终身职业的论调也从伟大变成了祸害。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论述: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就毛骨悚然。 」也有人说:「没学会当父母就别生孩子了!」 今天我们也不是打算做所谓的「洗白」,而是用一个新手父母的角度和你讨论一下,这些父母会经历什么,以及没学会怎么当父母,真的就不该生孩子吗? 现在来试想一下,如果你忽然生了个孩子——就像是找了一份 7/24 的工作,没薪水,还不能辞职! 在成为父母之前,你的生活重心是自己:事业发展、和父母的关系、恋爱结婚、日常娱乐……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你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显示,成为父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给人带来更多压力。 比如下面这些: 1. 产后抑郁 2. 更多的挫败、担心等负面情绪 3. 常年缺觉少眠,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4. 身体疲累,顾不得照顾自己 5. 享受生活的时间变少 6. 跟伴侣吵更多的架 7. 小孩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经济压力大 如果把养孩子看作一份工作,在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你大概是全世界最惨的乙方:全天候24
Read more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值得所有母亲深思!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大概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育儿观念。是的,和所有初听此话的父母一样,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养儿子,就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多吃苦,让他有奋斗意识;富养女儿,就要为她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培养温柔、高贵的品质,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创造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此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影响,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来若干年后,当自己穷养的儿子遇到一个富养的女孩,会产生怎样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我家属于经济状况尚可的家庭。但我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岁生日时破过一次例,给他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上了小学,我告诉他,我们家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就是洗个碗五毛钱,扫次地一块钱,等等。 应该说,我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儿子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学习几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话说就是:姐,你这一辈子不上班,不挣钱,但你培养的这个儿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去年12月份,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约我春节去三亚度假,笑说两个孩子有些年没见了,趁机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 当时我想,培养感情只是玩笑话,两家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说服了先生后,我们两家决定去三亚过春节。 因我空闲时间多,女友说由我来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说实话,三亚的好酒店确实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须住五星级吗?我征求儿子意见,儿子说干净舒服就行。于是,我决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馆,住两晚豪华酒店。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们在亚龙湾的家庭旅馆迎来女友一家。寒暄过后,小公主非常冷静地环视了一下房间,说:“我们怎么住这里呀?” 我笑着跟她解释说,这里非常干净,且离椰梦长廊很近,去沙滩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满地说:“这里没有waiter(服务生),没有游泳池,也没有早餐……”害得女友连忙打圆场。 其实我也没在意,心想家境优越、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点的。可儿子替老妈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说,要不是初次见面,他早就让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这才是开始,后面几天的情形几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打的;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就算是一处海景,女孩子会发出“想要盖幢房子”的感叹,儿子却在一旁笑她太矫情。 幸好两家大人心态还好,认为孩子之间怄怄气是正常的。后来我跟儿子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尽量听从她的意见。儿子还算听话,尽管心里有意见,但行为上还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后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口角。 那天,我们逛的景点叫天涯海角,附近有个超大的土特产专营店。我们想顺便买一点特产带回杭州。已经逛累的女孩子明显不想去,她说:“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这话明显是针对我们说的,儿子有些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 无趣之下,女孩子认真又天真地说:你这样吝啬钱,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 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机场告别时,我跟儿子说,这一路过来,妈妈发现你有时候有失男子汉的风度,是不是应该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说:“口头的道歉太没诚意啦!你得买件礼物哄我开心才行!” 两家的旅行就在两个小孩之间的拌嘴加玩笑中结束了。 这次两家的家庭旅行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弊端。拿我儿子来说,现在看来,他是一个勤俭、自律的男孩,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养的女孩子,虽然有眼界懂潮流,将来不会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她同时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养成的骄娇二气,否则将来即使遇到心仪的男孩,其性格也会成为相处的障碍。 所以“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现在看来也许是没错的,但等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时,家长才会发现自己错了。 很多家长都对“富养女孩”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给她钱就可以了,这大错特错,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女儿的虚荣心逐渐膨胀,她即使拥有高贵的气质,也是徒有其表而已,一旦涉及实质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因此,“钱”绝不是“富养”的唯一内涵。对于父母的教育来说,“富养”富在家庭环境上。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良好的精神环境可以熏陶孩子的性格。 富养的“富”,指的不止是金钱,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宋默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中说:“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她认为富养的真正内涵是“气质高贵”。富养的女孩见多识广,优雅聪慧,并且独立自主。
Read more作为母亲,你一定要知道这些教育孩子的原则!
怀胎十月,这注定了每一个妈妈跟孩子的感情特殊,而一个家庭里面妈妈这个角色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80%的家庭里面都是妈妈承担了抚养、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无数事例表明,强势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懦弱无能的。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收敛起自己的“能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官和主导者。一个妈妈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她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能够很出色。 1. 不随意对孩子发脾气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 赞扬孩子获得的荣誉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 做一个“无能”的妈妈,培养孩子独立 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妈妈不可以太“能干”。有些妈妈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得特别能干,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好了,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建议妈妈们在孩子面前适当展示自己的“无能”和柔弱,让孩子自己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上学时自己背书包,而不是由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帮忙拿着书包;在家里给孩子分配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孩子感受下妈妈的辛苦,同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4. 做一个“无知”的妈妈,让孩子自己成长 遇到孩子问问题时,有些妈妈会迅速回答,敷衍了事;有的妈妈则装作没听见,不理会孩子。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做法。建议妈妈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装装“无知”,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考,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寻找答案。 比如,当孩子问你“这个字怎么念”等这类问题时,你可以先看一眼,然后对孩子说“哎哟,妈妈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孩子不仅会从查字典识字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学会自己使用字典,养成自己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好习惯。 5. 不嘲讽、挖苦自己的孩子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 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6. 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让孩子有安全感 有些妈妈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缺乏安全感。并且,妈妈经常发脾气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确的处事方式,从而模仿妈妈的行为,对他人乱发脾气。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情绪平和的妈妈,学会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一会儿,等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去和孩子沟通,指出孩子具体错在哪儿,而不是大声吼叫斥责孩子。 7. 不指责孩子的胆小
Read more孩子就是世上最好的爱
大学时的好友假期出游,顺路来看我,就在家中住了几天。正遇上老公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开交。几天下来,她感慨道:「看見妳这样忙忙碌碌、身不由己,我是绝不敢要孩子了。」我一愣:「妳都看见什么了?」 她同情地说:「看見妳一日三餐洗煮烧煎,比保姆还辛苦;看见你栉风沐雨,又接送孩子上学,又忙工作,几乎变成机器人;看見妳凌晨两点还不能安歇,要给孩子喂药喂水,像个苦役犯;还看見妳的皱纹与眼袋,看見妳无穷无尽的付出。」 她叹息:「女人最好的年华就这样交付掉了,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妳看我,工作时无忧无虑,出游时无牵无挂,多好。」我笑了,对她说:「妳什么都看见了,唯独没有看见我的快乐和幸福。」她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半开玩笑地说:「妳不是在自欺欺人吧?」 我告诉她,儿子刚上幼儿园,第一次吃鸡翅时,才两岁半的他,将鸡翅藏在白衬衣的袖子里,晚上带回来要与我分吃。我至今记得,他津津有味地吸吮那半截鸡骨头的馋相。每每想起他衣袖上留下的那片鹅黄色油渍,我心里就会有一片淡淡的温暖。朋友若有所思,脸上不再是戏谑的表情。 我告诉她,走在路上,儿子像个小小男子汉,懂得让我走在他的右边。他说:「妈妈是近视眼,我是千里眼,我来保护你!」过马路的时候,他会冲着车流大喊:「你们通通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仿佛我是至尊至贵的女王,所有人都得谦恭礼让。母亲,就是孩子心灵国度里最值得敬爱的女王。朋友爽朗地笑起来,她说:「好羡慕你,女王陛下。」 我告诉她,去年五月的一个中午,儿子很晚还没回来。在外环路上,我找到了他。这一路,槐花开得纯白如雪,幽香扑鼻。他对我说:「今天是母亲节,我没能买到康乃馨,就来到了这里。这是我送给妈妈的花,请让它好好地开,不要摘。」望着这一路盛开的槐花,我知道,这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牵着孩子的手,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听到这里,朋友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 我告诉她,就在前天,我和儿子一起去医院验血。当医生宣布儿子和我是相同血型的时候,他一下子欢呼起来:「太好了,如果以后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就可以抽我的了!」旁边验血的人,还有医生,都感动地说:「有个这样的孩子,真好。」我平静地陈述完这些片段,朋友的眼睛却在刹那间湿润了。 我对朋友说:「妳没有看到,我在辛苦的同时享受到多少甜蜜,你也无法感受,我生命中最深的温暖。但请妳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生活中,幸福与否,与忙碌没有直接关系。你说,不忙才幸福,而有的人,悠闲着却痛苦着、无聊着。你说,有事做,才幸福,而有的人忙碌着却空虚着、迷茫着、烦恼着。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感觉,幸福是一种选择,你选择在你的生活中看见幸福,选择在你的生活中以美好的状态去展开,以美好的感觉去生活。 作者:刘继荣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改写命运从说"可以"开始!
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脚本,有些是悲惨角色,有些是励志角色。 明天永远是空白,当下如何书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体验,但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被过往的经验所限制。 一般情况,孩子七岁之前,已经决定他未来要体验的人生角色。 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包括有家庭暴力,或者父母关系有很严重问题的孩子,潜意识中早已刻画出来。 比如这些孩子会不敢去挑战,不敢做选择,对金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敢面对权威。 在水悦“光之子”夏令营中,我们会让孩子体验做国王、设计师,领导者等角色。 这时孩子的内心会涌入不同的正向能量,去改写自己的性格和人生,改写自己的思想。 ******** 这些孩子和很多成人一样,过早接受很多禁止令,全部都有一个“不”字。正因为这些“不可以”“不行”“不许”,很多人被困住,被限制住。 很多人从小会听到:不允许做任何事,只要好好学习就好。 这种指令更多来自父母的管教,在一种过度的溺爱,窒息的爱中,经常听到这些声音: 不能爬树,很危险,掉下来会摔死的;不可以出去乱跑,跑丢了,我就再也找不到你了;不可以跟旁边的小孩玩,他学习很差的,不要让他影响你。 这样各种各样的行动规范要求,会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不要做就是最好的。 所以你的孩子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敢做。 他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玩游戏,然后你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欠缺积极性,欠缺一种承担,不敢表达,也不敢做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不可以。 这就是中国家庭式的教育,很多父母一旦失控,就采用很多禁止的命令。 ******** 今天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同时也是被父母影响的那个小孩? 你是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变得对父母有所依赖,对权威有所依赖? 内心当中有一个声音:我不可以做自己。 这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可以! 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 不要总是批判自己不可以做什么。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引子 我看到一个高中生在微信上抱怨:看来以后只有有钱人才能来新加坡上学了。 因为,新加坡的高中生学费又涨价了,公民价格不变,PR涨价$40,海外学生(非ASEAN成员国)涨价$150,2016年每月$1150,而2017年则涨到每月$1300。 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其实她就是一个有钱人。 她一个人租住在公寓里,每月租金就是$900(相当于国内4500元人民币),加上海外留学的这笔费用,又是多少人可以承担起的。 但是,身为有钱人,她为什么还如此抱怨呢? 贫穷和富裕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有人说,贫富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所以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眺望 事实很悲哀,尽管媒体会报道一些品行不良的富二代,或出生贫苦却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普遍情况是,富二代没有变得贫穷,而多数穷人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 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同样普普通通,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别人开车运输货物,母亲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轮班制,几乎日夜都消耗在厂里。 A君 A君的父亲每个月会把工资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拾掇得干净舒适,然后出去找邻居街坊唠嗑。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偶尔母亲还会购置一些黄金首饰。 因为母亲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她总是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受到母亲的熏陶,A君很会享受生活乐趣,喜欢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倒腾出美味的早饭。而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也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Read more别人的赞美,有可能是你的枷锁
下班路上听到电台的节目,有一期讲到教育孩子,观点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但是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有安全感,他讲到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去开家长会,回到家之后非常歇斯底里,因为老师没有表扬自己的小孩。别的小孩都被赞美或表扬了,唯独自己的小孩没有受到半句的表扬,她很崩溃,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够好。 这位母亲为什么那么在意老师的赞美?因为她没有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只有当别人肯定她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好的;别人没有赞美她,她就觉得自己不好。 没有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把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体系中,是我们内心安全感匮乏的根本原因。 我想起我小时候,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每次考试总是前三名,担任少先队大队长,班长,在学校里面是风云人物。总是收获老师和家长的赞美,因此我的虚荣心特别强,去外校参加比赛,也要特意戴着大队长的三道杠;平时对怎样取悦老师和家长很有一套。 那时候我真的快乐吗?不,我每天都诚惶诚恐,担心哪件事做得不好,或者哪句话说错了,老师或父母就不再喜欢我。 长大之后,我却成了和小时候截然相反的人:讨厌规则,讨厌形式主义,在集体中喜欢做一个边缘人物,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一生在向自由致敬,他是我的偶像。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我,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取悦老师和父母,就是被赞美绑架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别人的赞美? 威利。詹姆斯说,人性至深的本质,是被人所重视。 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一个人太过看重别人的赞美,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建立清晰的三观和核心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很容易活在外界的价值体系里,别人的赞美就有可能是你的枷锁。 比如全世界都在歌颂赞美母爱,我有时候觉得这不过是男权世界的阴谋。母亲是伟大的,所以你必须要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不然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其实这种对母爱的赞美,成了很多职场妈妈的心灵枷锁,她们会为加班回家晚了,就觉得对家庭和孩子愧疚。可是男人呢?一个父亲从来不会因为加班而觉得对不起家庭,反而他还会觉得自己在为家庭做贡献呢。 荞麦说得好,对女人的赞美就是她们的枷锁,对男人的调侃就是对他们的纵容。 很多姑娘一直很懂事,也被一直称赞为好姑娘,总是为别人考虑很多,可是别人未必重视她。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吸引,渣男收割机却大多是好姑娘。 为什么?因为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有时候会不自觉得变成圣母心。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听不得别人的好话,一句赞美就可以让他违背自己的本意,做出自己本来不情愿的事。 比如我一个亲戚,自己本来也没什么钱,可是他的朋友们总喜欢跟他借钱,每次他都不想借,但是每次他都不会拒绝。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那种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又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肯定,对别人的滥美之词毫无抵抗力。所以即使理智上并不情愿,几杯酒下肚,一筐好话一听,就稀里糊涂答应了,使得他本来就拮据的家,更加一贫如洗。 所以面对赞美,有时候你也需要小心,你不需要去迎合他们,你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依据自己内心的准则去做事。 别让赞美成为你的枷锁。 图片来源:pixabay
Read more孩子吃饭坐不住?送你10个妙招
宝宝不肯好好坐在餐桌前吃饭是件让父母头疼的事,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趋地喂饭,其后果:不是衣服上倒上了菜汁,就是脚底下踩到黏呼呼的米粒。这可怎么办?十个妙招帮助你! 孩子吃饭坐不住的表现 表现一:看动画片 大多数家庭的吃饭时间就是动画片节目开始的时候,这种诱惑宝宝很难抵挡,他们往往吃上一口就往客厅里赶。 表现二:跑来跑去 孩子在幼儿园被“束缚”了一天,一回到家后就喜欢乱窜,有时只是无目的无目标地晃悠。吃饭?任饭菜都凉了,他也不来看上一眼。 表现三:玩玩具 在某段时间,孩子可能对某个玩具特别着迷,例如奥特曼或是火车侠,幼儿园里不能带去,就回家后捧着玩,吃饭时也不肯放手。 如何对付吃饭坐不住的孩子 【 吃饭前】 1、为孩子准备一套专用餐具 大人的碗筷、叉子不适合孩子使用。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满果汁或牛奶,孩子会有压迫感而影响食欲。尖锐的叉子以及易破的餐具,也不宜让孩子使用,以免发生意外。儿童餐具比较适合孩子,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餐具,以促进吃饭的兴趣。 2、提早十分钟通知孩子吃饭 若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反抗和拒绝的心态,所以即使面对一个2岁大的孩子,也应该事先告诉他即将要做的事,然后给予他缓冲时间,将玩具收拾干净,准备用餐。 3、少吃零食 少量多餐是最有利于孩子的饮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点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孩子到了正餐时却吃不下。而且要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当点心,不要吃“垃圾”食物。你想你自己要是下午4点才吃了一杯酸奶,1袋薯片,那么5点还会乖乖坐着吃晚饭吗? 4、让孩子一起帮忙 为了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吃饭前妈妈可以叫孩子一起来帮忙,如整理餐桌、摆碗筷等,这样,孩子会充满对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饭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5、换换烹调方法 孩子吃饭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菜的味道不好,有时是因为烹调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所以不妨经常换换烹调方式,清蒸啊、红烧啊,让宝宝有新鲜感。 另外,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艳的食物,若把饭菜做成灰灰的,恐怕就难吸引孩子乖乖坐着吃饭了。此外,温度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孩子也不会喜欢。 6、餐中多加孩子喜欢吃的东西 虽然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可帮助孩子健康地发育成长,但也不可强迫孩子进食。可先以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为主,再由少至多,渐渐加入其它的或新的食物,让孩子接受各类食物,这样可以发掘更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只要饮食更富变化,孩子自然乐意安安稳稳坐下吃饭。 比如孩子很喜欢吃豆腐和豆子,在尝试新菜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放点豆腐或豆子进去,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点。
Read more母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朋友圈
[01] 早上我开车行驶在路上,车载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位63岁的母亲在朋友圈公开征集一名“女儿”,年龄19-24岁,如果陪她去三亚旅游,她不但愿意负担全部的旅游费用,并且赠送iPhone7手机一部。 什么?这么好的事?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 后来我上网,发现网上出了这位黎女士朋友圈内容,连她本人的手机号码赫然在列。可见这条消息绝对是真实的。据这位母亲介绍,她的老公喜爱旅游,和团队远足出去多天,唯一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 她想去旅游,没有伴儿,才发朋友圈求陪。于是这条朋友圈刷屏了! 我从这个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目前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他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工作,经济情况不错,有的刚刚退休。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自己的交际圈不大,或者没有痴迷的爱好,这时就感到深深的孤单。 纵然有钱有闲了,恐怕也只有“玉容寂寞泪阑干”。这条消息凛冽了我,我能理解每天夜里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体会有话说无人听的悲哀。 满目的孤独似疯长的野草,只好用金钱来换取短暂的陪伴。这个母亲不知有没有屏蔽亲人的朋友圈,否则她远在加国的女儿看到母亲朋友圈里晒出征女儿的心愿,不知作何感想。 [02] 陆姨的姑娘七宝是个励志妞。出国留学,找的是外籍老公,拿着高薪,定居海外,夫妻俩二人年薪数百万之巨,在海外属于精英阶层,开豪车,住别墅。还给父母在武汉的汤逊湖买了别墅……简直就把身边那些在家门口混饭吃的同龄人秒成了废物渣子。 那些年,精英七宝是我们的头号公敌。我们一个个在她的光环下黯然失色,我们拼尽一生也无法逾越。我们不想仰视,也无法直视。她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来。 后来,她生了孩子,又到美国定居,女儿小七很漂亮,才四岁,已经会说包括汉语、英语、武汉话在内的几种语言。听说,小小年龄已经跑过北欧圈的好多国家。见识甩我家没出过市的康哥十八条街。说实话,我们对于北欧那些美得像童话的城镇的认识,都来自于陆阿姨。 唯一的遗憾,七宝繁忙,十几年来回国的次数屈指可数,而老两口去曾到国外住过一月余,外语、生活习惯、朋友圈……60多岁的人对国外生活完全不习惯,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剥离。哎,用陆阿姨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福享不了! 逢年过节,陆阿姨会把亲戚请到她的别墅。一大桌亲戚围坐,吃喝玩。以前的画风是大家集体羡慕陆阿姨,羡慕大别墅,羡慕争气的七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一转,陆阿姨开始羡慕望她的老姊妹:你们儿孙围绕身边,成器不成器也好,吵吵闹闹也好,都在一处呆着呢。 我永远只能通过sky软件才听得到女儿的声音,通过视频看到小外甥的模样。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你们累了病了,孩子们踩了风火轮似的来跟前照顾,我头疼脑热,床前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女儿不会回来,我不愿出去。哪天年老体弱时,谁来搀扶我? [03] 我的同事燕子有一次回她老家,回来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情景,我们办公室集体唏嘘了好久。村口有一座石桥上,桥的这头坐的是几个老太太,那头坐的是几个老头子。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翘首以盼的是,早已到城里安家的子女偶尔抽空回家看看。 每当有孩子从外地回来,那家的老人就像过节般的欢天喜地。买菜、杀鸡,临走,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让孩子们带回去。但大多数时候是,老人们呆呆的坐着,仿佛像桥上的石墩静默无声,他们等不到,永远忙碌的孩子。 他们永远不会说,孩子我好想你,你能回来看看我吗?他们只会说,孩子在外面好好干,我好着呢!那桥头孤独的身影刺痛了谁的眼? [04]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虎哥是朋友圈里的真汉子,他在深圳已经落户,厂子也顺风顺水。年前突然卖掉了厂子,一家人搬回了应城一个小镇子生活。每日陪老父钓钓鱼、溜溜鸟、围着家里的水塘走上七八个来回。朋友大惑不解,人到中年何事折腾?虎哥轻描淡写:老父已是肺癌晚期,化疗痛苦还无济于事,我只能陪在老父身边尽孝。如果我不回来,哪怕日后我登上福布斯,都会永远抱憾。钱是王八蛋,用了还能赚。 朋友一时无话,直觉耳边一阵嗡嗡,再等他清醒过来,虎哥提醒他,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哭成狗?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患病的日子,正是他一个微电影拍摄的最后收尾阶段,他砸进去了近80万,大部分都是借的。他焦虑一心要尽快弄好,让父亲看一眼,可是——子欲养,亲不在。他的电影在后来拿奖无数,每当他听到筷子兄弟的《父亲》他就哭得不能自已。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05]
Read more父母的溺爱是孩子的灾难
路遇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一次事故,过后就忘记了,而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生的灾难,现在她在娇惯中尝到蜜,生活终将以加倍的苦来归还于她。 女童不过三岁,穿一件浅粉红色的公主裙,被父亲高高地扛在肩上。 海洋公园的白鲸馆里,驯兽师正在指引白鲸表演跳舞。人流如花瓣一般,在水池周围围了一圈又一圈。没有站进内层的,就把孩子扛在肩上,远远地站在外面,只要孩子能看到就行了。 男人来得较晚,从我的身边奋力挤过,像一个奋勇向前的饺子。那样人声鼎沸的时刻,人们表达不满的方式,唯有眼神,不过,看到他肩上的孩子,眼神里已多了一层温柔。 女童手里拿了一支泡泡枪。泡泡枪几乎是来海洋馆游玩的孩子们的标配,女孩是粉红色的人鱼公主,男孩是蓝色的小海豚。只是,大多数孩子都只是将它拿在手里,或者在露天的地方玩。女童却不断地按着泡泡枪的发射机关,泡泡一片一片地涌出来,涌到了她前排游客的头上,飘到了她左边游客的脸上。 一支新泡泡枪,不舍得藏着掖着,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吧。那些没有在这里玩泡泡枪的孩子,是被父母告知,这样的地方不宜玩泡泡枪,因为泡泡是碱性液体,那些皮肤与头发中彩的人,会感觉不舒服。或者如果他们的孩子太过顽劣,至少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告诉他们,白鲸不喜欢泡泡,看到它就不会再跳舞了。孩子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生物,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对或根本不想办法的父母。 那位父亲与旁边站立着的母亲,却似乎完全没有发现女儿制造出来的泡泡已经给旁人带来了不快。泡泡继续大量涌出来,方圆十平方米内的游客都不得不边看白鲸,边扇动右手,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向这一家三口行注目礼的人越来越多,女童显得非常得意。当孩子无法从父母处获得正确的信息,便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果然,她压低了泡泡枪的枪口,向距离她最近的一位女士的脸开火了。女士惊叫,忽然被一串泡泡封住了口鼻的感觉,我猜并不比被高压水枪爆头舒服太多。 同行的人掏出纸巾为她擦脸,“人这么多,要玩出去玩嘛。”女士小声说,显然,这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周围的气氛有些压抑,大家都在期待那对年轻的父母能够就此事说点什么,即使不道歉,至少应该阻止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令人吃惊的是,那对父母什么也没说,甚至依然盯着跳舞的白鲸,连目光都没有转换一次。 泡泡继续在白鲸馆上空飘移。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与女童以及她的父母保持距离。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刚进来,并不明白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兴冲冲地挤进了刚让出来的空当。 “啊!” 很快,她便有了与之前那位女士同样的遭遇,甚至更惨。女童用泡泡枪直接对准了她的眼睛,她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线与睫毛膏迅速化开。 “谁家孩子,有娘生没娘教吗?” 女孩一天的好心情大约都被毁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试图盯着肇事者,可因为太不舒服,她不得不很快地又开始揉眼睛。女童的父母一言不发地挤出了人群,像三只吐着泡沫的横行的螃蟹,去祸害旁边海豚馆的游客去了。 他们经过我的身边时,女孩原本平庸却并不算丑陋的脸,在我的眼里竟然十分狰狞,如同日系恐怖片中的怨毒的小鬼。 路遇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一次事故,过后就忘记了,而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生的灾难,现在她在娇惯中尝到蜜,生活终将以加倍的苦来归还于她。为人父母,最大的误会常常是自己子女的一切行为都是可爱的。在他们眼里,的确如此。 然而,如果男人当了爹,女人当了妈,却依然不知道人类社会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其中成员只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生存,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做他们的孩子,真是前世修得不好。而最令人心痛的是,所有的孩子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 女孩子可以养得像豌豆公主一样娇,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只有这样,她们长大之后,才不会过于含辛茹苦地追求一份感情,过分失去自我地对待一个男人。然而,娇气与没教养是两回事。如果一个女孩,无法明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特别令人讨厌的,更不知道巧妙地掩饰她那不受人欢迎的一面,而是真的自认为是公主,她最终,不会变成公主,只能是公主的脾气,丫鬟的命。 文/艾小羊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