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感觉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样子是害苦了孩子。首先,苦是不能代受的。地藏经讲到,父子至亲,都不能代受苦。那每个人来这个世界,都带着他的福报和业力。有些苦是他要去承受的,现在不受,未来就要受。 所以,苦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不能代受。第二个,是平衡的。迟早要受的。早受苦,是早了苦,是好事。那佛弟子,应该在顺利时,身体健康时,把该受的苦受了。身体健康时,受苦能承受起。那老苦,又老,又苦,那就可怜了。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优秀的孩子,都不合群

朋友小王性格很内向。小时候,他的内向性格,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在屋里看书,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闹; 喜欢一个人待在一旁思考许多无聊的问题,而不是和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聊天; 亲戚来串门,对他表现得过分关心,他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会找借口故意避开; 老师问问题,他几乎从来不举手,虽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能勉强回答上,可他并不是很喜欢被一群同学注视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他妈妈:“这个孩子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小王的爹妈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好有道理,决定要想办法培养他,让他变得不那么内向: 亲戚聚会,要强迫他在聚会上多说话,哪怕他觉得没啥可说的;在路上遇见老外,要强迫他去和老外用英语对话;小王窝在屋里看书,爹妈也会在耳边叨唠不停,非要逼迫他走出门去活动…… 小王感到很烦恼,后来终于忍受不了,和爹妈大吵了一架。老妈却指着他大骂起来:“看你性格这么内向,以后会有啥出息!” 这个世界,对于性格内向的人,大多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小王的父母,只是延续着这种偏见而已。 诗人西川曾说:“带头鼓掌的人可能会有非凡的一生,性格内向的人只能重复别人的笑话。” 在不少父母的眼中,外向的孩子,擅长交际、口才过人、待人热情,更容易讨得他人的欢心,长大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生也更为顺利与幸福。 而内向的孩子,会一切相反。 印度心理大师奥修评价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内在是没有的,只有外在,而事实正好相反。但是,他们称内向的人是病态的,他们称静心的人是病态的。” 甚至还有人宣称,内向介于变态和失败之间。但这些偏见,都来源于自身的无知。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自曝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他曾经也为自己的内向而苦恼过。 上大学的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他花了五年的时间,强迫自己和他人多交流,刻意变得风趣幽默。 结果,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异性缘也一下子变得很好。表面上看来,他确实变得更为“外向”了。 武志红后来总结说:“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个月时间,后来我觉得好累,也觉得那不像是我自己,于是又变了回来。” 其实早有研究发现,内向是一个人伴随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切想让孩子变得不内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费心思。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第一个提出了内向的概念。 可他从来也没说过,内向的人会比外向的人要差劲。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个十分内向的人,而且一直专注在自我的世界中。

Read more

爷爷奶奶能带好孙子的“孙子兵法”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向爸妈要玩具不成时,“转攻”爷爷奶奶,往往就能“马到成功”,因为爷爷奶奶太容易对孩子心软了…… 总说爷爷奶奶容易溺爱孩子,其实只要掌握“孙子兵法”,爷爷奶奶也能带好孙子。 爱而有度 爱过了头就是溺爱。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得时刻满足他的要求。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越是什么都满足的孩子,就越不易有幸福感。 配合默契 主动配合孩子父母,不给孩子当挡箭牌。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异议时,可背后指出,别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威信。 养教并重 除了在物质上关心孩子,更应该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使之有健康的人格。养教并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保持童心 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如果不懂孩子的心理,则比较难沟通。可以尽量保持童心,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架好桥梁 有的父母工作忙,或长期工作在外,爷爷奶奶别忘了要在孩子和父母间架上情感的桥梁,一面督促父母抽空关爱孩子,一面要教孩子敬爱父母。 尽可能定期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相处,增进亲子感情。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9岁孩子撒谎,爸爸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文文今年已经读三年级了,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爸爸妈妈要求他每天放学之后要按时回家,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有一次,同学约文文放学以后出去玩,他很想去,但是又怕爸妈不同意,于是文文就撒谎,说放学后要跟同学一起去补习。文文和同学们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天,直到很晚才回家。因为撒谎,文文显得忧心忡忡。 果然,回到家后,爸爸立即问他:“文文,放学之后,你到底去哪里了?”文文被吓得心砰砰跳,但还是对爸爸嘴硬,“我和同学补习去了。” 爸爸听了,走到文文身边,对儿子说:“文文,你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是诚实的孩子,我希望你跟爸爸说实话。刚才我去补习班接你,老师说今天没有上课。你知道爸爸找不到你有多担心吗?文文,现在说出来还不是大错误,但如果你一直骗我,爸爸会很失望。” 文文听完,脸都红了,他非常后悔,便对爸爸说出了实情,爸爸听完没有责怪他,只是叮嘱他以后不可以再撒谎,让爸爸妈妈担心着急。 文文爸爸的处理方式非常正确。 首先,他对孩子有正面的评价,“文文,你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是诚实的孩子……”,这让孩子自身感到羞愧。 其次,就是说明自己的态度,只要孩子说实话,并不会对孩子怎么样,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最后,他让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没有为难孩子,这就让孩子心存感激。 试想一下,如果爸爸这样说:“快点说,要是你说了谎,我就好好教训你!”这样一来,孩子吓都吓坏了,怎么敢说出实情呢?只能咬着牙继续说谎,最后导致更大的错误。这不像是给孩子一个圈套,让孩子越陷越深吗?很多时候,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父母的不当言行! 孩子撒谎犯错à父母批评责骂à孩子逆反 孩子撒谎犯错à父母正确引导à孩子改正 孩子说谎的时候,请不要这样说: “说谎的孩子会被狼吃掉!” “如果让我知道你说谎,看我怎么教训你!” “你是个爱说谎的孩子,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你了。” 孩子说谎的时候,请这样说: “你一直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这样非常好。” “如果你现在说实话,爸爸妈妈就会原谅你,但继续说谎就很严重。” “说谎是很不好的行为,这次我们不会责怪你,希望你以后要改正。”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在他们内心最有特别的影响力。有时候,虽然只是一句无心的话,孩子却可能记住一辈子,甚至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和成就。如果这是一句反面的话,那么它可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伤害,如果这是一句正面的话,那么它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激励!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学会用正确的话引导孩子,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优秀,这是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 来源/家教智慧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爸爸单独带宝宝出门要注意什么

很多爸爸都不敢单独带宝宝出街,完全没有概念。有的爸爸是带着孩子在家玩摇滚的,有的是举着孩子当健身器的,有的是带着宝宝看球赛的,还有让宝宝自己去遛狗的,甚至还有带着娃去约会的。看着这些不靠谱的行为,你带宝宝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新手爸爸们第一次单独带孩子会不会心情紧张、满头大汗?放轻松,这些可以给你们参考。 1、先从早餐开始 爸爸们可以用大眼瞪小眼的做法去迎接这样的一天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那是由于这么做结果只能有两个:睡着和哭闹。迎接这天最好的办法就是来顿营养均衡的早餐,帮宝宝泡上碗麦片粥,再整个水果泥啥的,让他大快朵颐一番。趁着这会儿你也可以养精蓄锐,为这一天储备能量! 2、打包出发 带孩子出门可跟约哥们儿去看球赛不太一样,看球赛身上带着小喇叭穿上球衣就能出发,可带孩子不光要给自己和孩子都穿戴整齐,还要背上装满了尿片、奶瓶、零食、纸巾和玩具的妈咪包。想要维持酷酷的形象又不至于手忙脚乱,宝宝推车和背带都超级实用,省得玩了半天回家后还要安抚酸痛的双臂。东西都打包带齐后,就可以出发啦!不过,哥们儿,千万可别忘了带上孩子哈。 3、游乐场玩起来 照看宝宝出门首选当然是离家近的游乐场,在游乐场里什么都有,而且还有好多小伙伴一起玩耍。但也有这么一种爸爸,看到游乐场兴奋程度绝对不亚于孩子。是的,就是在说你呢!如果你是这种爸爸,再次考虑使用户外的宝宝背带,这样不但自己能玩到,也不怕孩子受伤啦。其实除了背带,还可以约三五哥们儿同行,这样能够相互照顾,还能避免在一群阿姨、大妈中间显得过于突出。 4、宝宝饿了,要吃饭 游乐场呆了一会儿又累又饿是不是需要找个地儿休息一下?外面野餐,铺上格子地垫和点心盒对麻麻们来说听起来真是浪漫,但爸爸们会不会觉得稍微有些娘?所以还是转战室内餐厅比较靠谱!在餐厅选择上千万不要以兄弟聚会的标准来衡量,最好是能够找间提供儿童座椅和宝宝菜单的地方用餐。 5、室内活动有乐趣 要是因为天气或者其他原因不想出门活动的话,爷俩也可以选择室内活动。等等,快把你那只想打开电脑游戏的手收回来!可以选择去看个早场电影、大型的shopping mall里玩下亲子游戏,或者带着娃去逛个街,甚至是去看个美术展让宝宝早点接受艺术熏陶也不错。 6、继续做宅男 要真的不放心,或是担心自己搞不定,那还是在家呆着等妈妈回来吧。抱着宝宝趴在床上睡大觉也不错,至少在比较熟悉的环境爸爸和孩子都会安心些。 总结:爸爸也可以轻松的带孩子。比方说:可带孩子不光要给自己和孩子都穿戴整齐,还要背上装满了尿片、奶瓶、零食、纸巾和玩具的妈咪包。还有在餐厅选择上千万不要以兄弟聚会的标准来衡量,最好是能够找间提供儿童座椅和宝宝菜单的地方用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墙角的父亲

一篇让我潸然泪下的美文:《墙角的父亲》,分享给孩子看看! 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 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开支,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 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他提醒父亲,衣服太旧了。父亲说,出力干活的,又不是坐办公室,穿那么新干吗?他又说,那也太大了啊。父亲又说,衣服大点,干活才能伸展开手脚,不然,一伸手,衣服就撕破了。 音符 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原来父亲赚的是血汗钱!大将惆怅不已。他向门卫打听,搬一次货,能有多少钱?门卫告诉他,五毛钱一箱。大将在心里算了一下,父亲一次运了七箱,赚三块五毛钱。 音符 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他不再想着上网了,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父亲暴着青筋的腿。他还算了算,自己在网吧浪费了多少父亲的汗水。 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 国庆节的时候,室友们组织去K歌,去酒吧,还去洗了桑拿。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音符 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大将把父亲带入校园里,才小声问他:”你怎么来了,我给妈留了账号,你把钱打入那个卡上就行了。你跑这么远,还背着这个东西,又辛苦,又浪费钱。”。 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要吃好点,照顾好自己,你不用担心生活费,只要你能吃出好身体,学出好成绩,就是再多的生活费,你爸也掏得起。天冷了,这是你妈妈用自己种的棉花给你做的棉胎。”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Read more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一、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 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二、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依靠的时候,就会变得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很容易产生安全感。这样的情况下,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一、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婴儿时期 ,人的意识极为单纯 ,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Read more

父亲节的三种由来

第一个说法: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是1910 年诞生在美国的。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中,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斯马特先生参与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标榜,他在妻子过世后立志不再续弦全心带大六名儿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 年6 月19 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Calvin

Read more

教育,就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方式”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亲爹,还是亲妈。 家长给予孩子哪种教育,其实是家长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度过怎样的人生。作为家长,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觉得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1. 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 经常有家长说,“我要好好教育教育孩子”;也有家长会讨论,“到底哪种教育适合我们家孩子”;更有专家学者说,“教育是开启每个人生命的钥匙”。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到底是让孩子怎样更好的学习到知识,还是更好地成长呢?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种方式,去活着,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的方式。但是,生活方式,在这里,其实是轻了。我所理解的教育,应该称之为:生命方式。就是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 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当这种方式适合这个生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生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这种感受,只有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晓。 譬如有一种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悯,他们觉得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譬如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也有另一种人,热衷于开创和创意,热爱用商业的创新,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和生活方式,譬如苹果的乔布斯和维珍的布兰森;当然也有热爱思考,成为学者,热爱冒险,成为探险家,热爱钻研,成为发明家…… 而这个地球上,有多少个人,其实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方式。有的机缘巧合,表现的充分,就成为大家瞩目的对象,更多的,则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但,就本质上,其实没有任何的不同。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如果他所做的事情,还对社会有一些帮助,那就太好了,就算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他所过的生活,如果是健康幸福的,那就很完美了,如果不是,只要不影响他人,也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亲爹,还是亲妈。 孩子渴了,饿了,悲伤了,快乐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样的,孩子的生命里,最需要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种生命的方式,最适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 2. 选取哪种教育,源于自己的价值观 作为家长,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觉得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譬如,你觉得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平安和顺遂,你就会让孩子不要去冒险、拼搏,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个性和自由,你就会鼓励孩子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不要受到任何规则和制度的限制,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两种比较的方式。 一种,是我是曾经这么度过人生的,并且我对自己很满意,那么,我就要把这么宝贵的人生体验,都教给你。 另一种,是我曾经没有度过的人生,我现在很后悔遗憾,觉得如果那样的话我会很幸福,那么,我就要告诉你,你应该学习我没有学到的,过着和我不一样的人生。 这本身,都没有错,都是爱的体现,也都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最朴实和最基本的体现。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做得过于极端。一旦极端了,违背了孩子本身的发展诉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了。 3. 无论哪种方式,请尊重每个孩子的内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与生俱来的某种东西,科学家叫它基因,哲学家叫它天分,宗教家叫它命运。我也说不清楚,这究竟应该叫做什么,不妨就笼统地称之为“内在”。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而且,每个孩子的内在,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内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品质,一种是才华技能。 于性格品质来说,大多是一诞生就体现出来的。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刚刚出生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脾气都会不同。

Read more

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 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 1.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 2.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 4.打回去啊。 从前,我对这个课题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因为许多年前,我还没有孩子,人生的重心,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我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当我自己遇到“孩子被打”后,孩子自己的反应,会显得如此宽容和理解。 前些日子,和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 女儿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女儿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儿的脸。 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女儿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儿的脸。 我为什么觉得这是狠的,因为女儿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 女儿没有哭,她比我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 男孩子开始大哭,我和女儿站在原地。女儿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我身上凑。但她知道,我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儿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 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我和女儿站在一边。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一直觉得, 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那种深刻地印记,是逃也逃不掉的。 他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那镜头,我恍惚间觉得自己在看电视剧。 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了我的女儿,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我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 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儿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 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这个事情的过程: 一、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二、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三、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