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越高,活得越简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想到天使的话又拼命地再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该往回跑了,不然你就完了。可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最终,他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 被物欲左右的人往往只有小聪明,层次较低。他们没办法拒绝享乐与奢靡,没办法抗拒所有肤浅的事物,所以他们不能静心静气的去学习,故而人生也只能止步于此,无法再上升一个层次。 人们常常被物欲左右,殊不知:朴素,简单,是抵制肤浅与浮躁最好的方式。 周润发已拥有十数亿港元家产,但生活依旧朴实节俭,出门坐公交车地铁、亲自到菜市场买菜。他奉行“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良田万顷,不过只睡三尺宽的床”。 刘若英身家上亿,衣食住行却拒绝奢靡,崇尚简单自然。她的睡衣穿了很多年都不扔掉;一部手机也用了很多年,她说:“既然没坏,何必换新的呢?” 陈道明从影20多年来,事业早已到达了顶峰。《围城》里的方鸿渐让他一夜名满天下,后来他突然发现,在那个躁动的名利圈子,很多东西都是浮夸的,他就一直琢磨,怎样做一个正常的人。此后他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目标: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很倔强的,做一个简朴生活的人。 他喜欢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个人蜗在家里用毛笔抄写唐诗,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弹琴、阅读古书,窗外的天空蓝得仿佛要流淌出来。 活得简单、素朴一些,就会心平气和许多。 心灵朴素,才不至于让自己慌乱、浮躁。 享受一些真正简单而可贵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才更能体味人生的真谛。 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驾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进谏、监察朝政而名垂青史,最可贵的是他一生崇尚节俭,持身清廉。 陶渊明辞弃归隐,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 当一个人能透过纷呈的世相,探知到内在的本源时,那种真正大彻大悟的心境,便是素简。 层次越高,活得越简。 爱因斯坦从来衣着简朴。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却笑着回答说:“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素简源于优雅的自信。 一个人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行事、作为,这是需要底气、底蕴的。只有一个充分相信自己,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的人,才敢于向人坦露自己的的真面目。 中国著名作家杨绛向来生活简朴,别人家都装潢精美,可在她生活了近40年的家中,多年依然是水泥地面,从不修饰。 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两人各一把。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李清照夫妇二人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买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并且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 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 因为它已经不再依赖形式了,必须依靠智慧。 周恩来有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可还是穿破了就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却依然坚持不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

Read more

总有人说你变了,却没有人问你经历了什么

谈了恋爱就想过一辈子,交了朋友就想来往一生, 尽管有时候故作姿态说着一切顺其自然。 可心里不愿意让任何美好的事情发生一丝的改变, 对于一个在感情上没有远见的人来说, 最大的期盼大概就是希望所有的感情, 都真挚且长久了吧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段黑暗期, 在那个时间里, 你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误解了真爱的意义, 把谎言当做诺言,友谊出现背叛, 轻易的发怒与悲伤, 把一个负心人当做归宿,把轻狂当做梦想, 你必须要挺过这段幼稚单纯没有人懂你的时光, 才能真正的成长。 渐渐的我开始不喜欢把矫情的话挂在嘴边, 不再对喜欢的人说我还在等你, 不再对亲密的朋友说我特别珍惜你, 不再说舍不得,也不说我难过, 也不去问他们是否也同样在意着我的感受, 我知道或许我会失去很多本该属于我的东西, 但我更明白深埋心间的才最珍贵, 我希望我爱的人会懂。 不管你有多不开心, 我们都有责任先吃好一顿饭, 睡好一个觉,打扮好自己。

Read more

朋友,给你心灵放个假~

朋友,你累了吗? 在自己心灵的港湾,稳稳地停靠一会儿。 在自己心灵的驿站,静静地享受一会儿。 在自己心灵的夜空,深深地凝望一会儿。 在自己心灵的牧场,尽情地潇洒一会儿。 人生的幸福美满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你是欢欣鼓舞、轻松快乐,还是孤独苦闷、疲劳不堪,主要有心态来支配。我们必须学会经常让心灵放个假,做到内心平衡安宁,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轻松快乐和人生的幸福美好。 空虚忧郁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不平淡的感觉,从没意思的事情寻求出它的有意思,打破现状,超越寂寞、空虚和内在的贫乏,去体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失败沮丧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不因一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用希望打开一条活路。精神是生命的真正支柱,只要它不垮下,生命就就不会变形。 成功得意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头脑要清醒,不盲目乐观,不气盛用事,不好大喜功,不满足现状,心中存有忧患意识,能清醒地看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苦闷茫然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不因奔波、跌倒、无助而抱怨,不因往事而悔恨,不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忧,不畏惧生活,敞开心灵,勇敢地面对一切。 疲惫不堪之时,给心灵放个假。生活中不是只有打拼,还要有享受,不要只忙于事业,忙于挣钱,忙得不顾命。累了就歇歇,做好自我调节,找到工作生活、事业家庭的平衡点。 感情淡漠之时,给心灵放个假。时时用美丽友善的心感悟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多彩,生活的幸福,以及友情的可贵,用柔软仁爱的心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不幸降临之时,给心灵放个假。生命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从容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诸多人生难题总能圆满解答。 生气发怒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尽力克制自己,用冷静浇灭心头火,试着找出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宽容对待伤害。人生苦短,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精力都消耗在小事上面。 恐惧胆怯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人生难免经历风雨,不能害怕压力,不能逃避责任,勇敢地迎上去,战胜它,自己就成了生活的主宰。 执着出现之时,给心灵放个假。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淡泊明心,既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的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利等诸多方面的打击;还有幸福时的欢畅、顺利时的激动、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是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汤,每种滋味你都可能品尝,我们无法选择,只能调整心态去适应。 人生一世,活的就是一种精神。我们要适时地给心灵放个假,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过着一种从容安适的生活。心灵安顿了,平衡了,丰盈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就快乐了,美好了,无憾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很短,但句句刻骨人心!

第一句 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第二句 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 第三句 不同傻子争辩,否则就搞不清谁是傻子了。 第四句 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第五句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第六句 钱有两种:花掉的是钱,是财产;没花掉的是“纸”,是遗产。 第七句 长得那么美那么帅气,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气质;那么有钱那么有才华,别人却不知道,这就是修养。 第八句 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 第九句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第十句 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 第十一句 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十二句 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是多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第十三句

Read more

人老了没有什么不好!此文献给五零,六零年代的您

人老没什么不好。老天爷是公平的,它夺走了我们青春的容颜,强健的体魄,却赐一颗明净淡然的心,给老了的我们。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已经对爱情这个东西看得很通透了。不是不会爱,而是更会爱了,博爱了,心中有大爱了,爱家人,爱朋友,善待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善待一切有生命的生命,尊重世间所有的长者如尊重自己的父母,爱惜世间所有的年轻人如爱惜自己的子女。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会宽容生活给予的公与不公。面对命运之「命」,什么事都不在乎了,不在乎就是遇事不纠结,不患得患失,径自去接受它,然后放下它,一身轻松走向未来的生活。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淡定了,从容了,心如止水了。要想使这一湖静水泛起涟漪,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湖静水有时也会跳起几朵快乐的小浪花,那就是收到儿女的喜报。儿女成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活到这个岁数的人,生活开始变得简单了。对物质的占有欲变淡了,对时尚变得不那么敏感了,饮食清淡了,亲情浓了,对亲人呵护备至了。不管是男人女人,都懂得要尽量回家吃饭了。男人和女人不吵架了,女人不嫌男人钱赚得少了,男人不嫌女人不如别的女人漂亮了,男人愿意陪女人去购物了,女人催着男人去散步了…… 第一、老了,明白了; 第二、老了,自由了; 第三、老了,轻松了。 老了: 生活轨迹大体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寄情山水,颐养天年。」 生活准则大体是:「淡泊名利,学会舍弃;热爱生活,懂得珍惜。」 雄心壮志是:切切实实把健康摆在生活的绝对第一位,争取老而不衰,老当益壮,最后达到长寿善终,为家庭和社会减少一些负担。 对于老,很多人都怕,都想留住青春的尾巴,好好过一阵子。其实,人老了是好事。这是人生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完满的标志。 人老了,有了清闲的时光。可以好好的放松自己,不再需要朝八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自此光阴归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有了清闲的时光,早可一壶清茶,读半日闲书;午可一阕舒曲,赏漫空闲云;夜可一烛残火,吟几句闲诗。 人老了,有了谈泊的心情。年青时的争强好胜渐渐消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也不存在。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视如落花流水,天意浑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少了很多的闷气和倔气,多了好多的安逸和自在。 人老了,有了感恩的情怀。年轻时只记得索取,把一切所得都当成理所当然。老了方知道生命的宝贵,亲情的淳朴,才知道去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感恩爱情、感恩友情。 人老了,有了自豪的资本。人终于活到老了,从小到大,从蹒跚再到蹒跚,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睿智,在世上留下了影子,或者还残存了一点名声,建立了一个家庭,功成名也就,当然就是自豪的资本了。 人老了,有了谦虚的情操。年轻好比一朵鲜花,花开正艳,青春逼人,哪能不骄傲呢?而且年轻确有骄傲的资本。老了才知道,年轻只是一种自然的状况,何傲之有?那种青涩、那种幼稚、那种鲁蛮、那种轻浮,其实就隐藏在骄傲之中。当老了回头一看,才猛省到那是何等的好笑,于是谦虚的情操油然而生。 人老了,有了回忆的幸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爱过、恨过、得过、失过、拼搏过、享受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都一一经过,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年轻时所不可能有的另类幸福。 人老了,有了随欲的资格。六十随心所欲,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再怕被人指责,不再怕被人啧怪,一切随自己的喜好而为,这种资格唯老才有。 人老了,有了自省的豁达。年青时难得自省,只拼着一股热情去工作,去奋斗,去生活。当一切都 归于平静,你才有了自省的豁达。你才感到自省是年轻时最缺乏的一种涵养,这种老年的自省也就会慢慢沉淀为你一生的经验总结。 人老了,有了享福的权力。你老了,你的孩子们大了,过去你对他们的关心疼爱终于到了反哺的时候。你可以安心地享受孩子们对你的关心和疼爱,让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个时候,你就是家庭的偶像,是家庭的精神维系。没有了老,家庭就失去了一个宝。 人老了,有了心灵的归属。年轻时,天涯何处无芳草,顾不得家,顾不得家人,日日笙歌,夜夜狂舞,把家当旅馆,转眼间,失去了好多的亲情和爱情,失去了好多的温情和温馨。老了才知道这都是过眼云烟,人的归属总是家,家才是心灵的港湾。

Read more

一直善良,你就会幸福(深度好文)

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 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 《农夫的哲理 》 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它农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 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着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 因此,我很乐意其它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 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 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你想给予自己的经验,就给予别人;想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施人与善,广种福田,施人与恶,报应连连。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己收获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如果你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你也会接收到许多的批评;如果你总是摆一张臭脸,没错,别人也不会给你好脸色。所有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套句诗人奥登(W.H.Auden)的话:“人受恶意之作弄,必作恶以回报。” 如果你陷害别人,哪天你也会遭人陷害。同样的道理,当你带给别人欢乐,你就会得到欢乐;带给别人祝福,你就会得到别人的祝福; 如果你经常赞美别人, 不久你也会听到有人在赞美你,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 许多人一定听过: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关于一位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的故事:老人的耳力已经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见,颤抖的双手经常把饭菜洒得满地,碗也常打破,儿子夫妇俩感到非常厌烦,给老爸爸一付木制碗筷,把他赶到厨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有一天,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用刀片削木头,他好奇的问孩子要做什么。结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准备将来要用的木碗、木筷。”从此以后,年老的父亲又回到餐桌上吃饭,家人也都非常孝顺他。 我们需要做的是: 1、感恩给你机会的人; 2、感恩给你智慧的人; 3、感恩一路上陪伴你的人。 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辈子的,有些事要用一辈子去懂。 你要相信: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更近。

Read more

好听的假话和难听的真话,你愿意听哪种?

1、建筑师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 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顿悟】 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 2、引诱 英国绅士与法国女人同乘一个包厢,女人想引诱这个英国人,她脱衣躺下后就抱怨身上发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她还是不停地说冷。 “我还能怎么帮助你呢?”先生沮丧地问道。 “我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自己的身体给我取暖。” “小姐,这我就爱莫能助了。我总不能跳下火车去找你的妈妈吧?” 【顿悟】善解风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风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 3、调羹 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 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经理毕恭毕敬地朝麦克点点头说:“先生,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您……” “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顿悟】有错就改,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常常却改掉正确的,留下错误的,结果是错上加错。 4、穿错 饭厅内,一个异常谦恭的人胆怯地碰了碰另一个顾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Read more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问教授: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的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 越往上,所见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咋弄出两个6号涅?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 争执,吵闹,动手撕打,闹到村支书面前。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 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Read more

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

至今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我鲜少问别人意见,都尽量自己去找答案,因为别人给的答案不一定对自己的问题有效,所以我除了思考、研究、观察、实验之外,还会大量看书、上网搜信息,让自己成为自己问题的唯一解答者。 当我成为作家与老师后,我每天被成百上千的问题包围着,问题包括:我该去考研还是去找工作?我该选择在家乡还是到大城市?我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工作,还是听爸妈的话去考律师?我该选择娶A还是娶B?我明天要考广告学,请问我该读哪些书?我该怎么让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读一本书?…… 所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种: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决定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全权的决定。因为自小父母与老师就帮他们把生活与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长大成人,发现自己可以做决定时,却开始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有错、会受伤、会失败,所以拿着自己的问题到处去问人,病急乱投医,到处拿别人的药方来医自己的病,就像是拿着指往别人家的地图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样荒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场大学演讲之后,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问我:“老师,我下个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诉我你对巴黎的看法吗?”我还记得当时我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看着她说:“天啊,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么舍得把你对巴黎的‘首度定义权’交给我?你拥有最宽广、对巴黎探索后的首度定义权,这是你生命专有的,不该让任何别人的看法阻挡在你与巴黎之间!” 一如我在《10堂量子创意课》书中提到的: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已经多到无可数计,似乎大家都把我当成了活的搜索引擎,包括“我下周要去印度了,你能推荐我去哪些地方吗?请问我应该搭哪家航空公司?我该住在哪里?”诸如此类的,我只觉得很奇怪,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怎么不自己上网好好查、好好比较?把找数据的过程也当成是旅行的一部分?而不是连旅程细节都要听别人的意见,吃喝玩住都跟着我的足迹,那你的旅程就跟我的没两样。 “创意”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的主动、积极、自主、负全责的态度,“创意”不是某类行业、某项职业或是某种环境,不要做一个“老跟别人要现成答案”的人,这样就像“老吃成药却不自己想办法改善体质”,久了自己都失去自愈力。我自己就是个不爱向人要现成答案的人,因为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所有的解答都藏在问题里。我当然也希望读者、学生也都是自己探索答案的主动者,如果我轻易地给了答案,就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这包括跟我要现成书单(有的还问我这本书跟那本书有什么差别)。 要我在书上签一句座右铭的读者,如果当场时间允许,我都会苦口婆心跟他们说:“自己的书单得自己找,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主专长是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人生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得自己去从第一本有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从这本书再去延伸阅读下一本书……你得有自己的图书分类系统,就像你无法搬一堆不适合你家风格的家具往家里放,你得清楚知道你自己的体质,为自己点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别人推荐的东西。” 千万不要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锋部队,请去探寻自己知识与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走出不一样的第一步。 文/李欣频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做人,内方外圆;做事,随方就圆

做人:内方外圆 老祖宗的做人智慧就藏在一枚铜钱中。 铜钱圆形,内部是一个方孔。做人应当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 清代乾隆年间的纪晓岚认为,做人要“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其实这就是对 “内方外圆”的解释。 “内方”是指做人的棱角,做人有原则;“外圆”是指与人相处的圆润和机巧,与人相处的灵活性,乃是处世之道。 “外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内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如果一个人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只方不圆,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处处有碍。 但是如果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只圆不方,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然会使别人心生疑虑,处处提防,最终将众叛亲离。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大多数官员是“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属于世故小人;任座则是“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这样的人难免受到挫折,甚至杀身之祸;那位大臣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了,既没有抵触对方,又帮别人化解了矛盾,让对方很受用。 做事:随方就圆 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在方形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在圆形的容器里就是圆的,这就是“随方就圆”。 “随方就圆”作为古人做事的智慧,指的是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既勇往直前、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圆融自如。 北宋苏东坡早年也是渴望做些“达则兼善天下”的事情的,无奈一生多次被贬谪,所做事功有限。 有一次苏东坡拍着肚子问家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都是什么?”小丫鬟说是诗文,小书僮说是学问。苏东坡都摇头。这时侍妾朝云笑道:“我看老爷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确实是不合时宜的人。当王安石做宰相进行改革时,他是反对派,写诗讽喻改革中的问题,于是被打击,被贬官。 若干年后,司马光做宰相,全面否定王安石。苏东坡却站出来说王安石的政策并非一无是处,有些是可取的,于是又被打击,贬到了海南岛。 苏东坡自称“黑白太明,难以处众”,他独立思考、个性强、情绪化、天真、率直、忧国忧民、疾恶如仇、遇不平事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晚清的曾国藩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在给弟弟的书信中吐露心声:“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曾国藩同样对于很多官场风气深恶痛绝,但是“势之所处,求退不能”,面上还是要随大溜,一个不字也不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