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如何相处以及如何沟通

男女之间如何相处 1、男女之间的相处要给对方一定的空间 成为他的朋友,不要一直限制他的自由,不要断绝他的爱好。男人的兴趣非常广泛,不要让他为了你改掉以前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那他就不是他自己了。有时候,陪他看球赛,和他共同打游戏,交流心得,这样的生活两个人都放松。 2、男女之间的相处要互相理解对方让男人觉得女人烦的3个理由 理解他的苦衷,不要苦苦相逼,不要把自己当做他的老大。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压力,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路径,不要自大地认为你就是唯一,不要让他时刻都向你倾吐心事,关键是理解他,让他觉得贴心,那就永远不会离开你。 3、男女之间的相处要互相帮助对方取得成功 帮助他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人,潜移默化中,找到双方的定位。说教是失败的方式,只有真心交谈才能使双方更信任对方,更有默契。当男人的毛病渐渐凸显的时候,不要命令他,在生活中,慢慢地教导他,让他用自己的意识去改掉毛病,这样何乐不为。 男女之间的沟通技巧 1、男女之间的沟通技巧有寻找共同话题 虽然男女之间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们之间能够找到相似或相同的兴趣爱好,那么彼此都会觉得对方是了解自己的。去寻找和发现你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对这些共同点的谈论还有助于你们拉近距离。 2、男女之间的沟通技巧有注意沟通的语气 你在讲话的时候,注意你的语气,不要使用消极的语气去和对方说话,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也尽量少让你的话语带有过多的情绪。 3、男女之间的沟通技巧有分清你的情绪 当你们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记住,千万不要把你对另一件事情的情绪带来这件事情上,那只会让你们的沟通受阻。 4、男女之间的沟通技巧有在对的时间沟通 如果对方正因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你却因为一件小事一定要和他商量,那也许你只会引来对方的怒气吧。将心比心,你也不希望当你正忙的时候,对方一直烦着你呀。如果你们都属于比较忙的,那么可以商量安排一个空闲的时间再一起讨论问题。还有,当你们带有强烈的情绪时,其实也不适合沟通,不妨彼此都冷静一下,待情绪缓解之后再好好沟通。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适时把自己归零

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 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长此以往,你会取得惊人的进步。 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01 做人,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心胸开阔。 人生,难免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 顺境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消除“骄娇”二气,不把成功和顺境当“包袱”背起来; 逆境时,固然会失去很多,但能够在失去时勇于“归零”,才能重新面对自己,从头开始,积极奋斗。 就像春节前的大扫除,把那些没用处的东西清除掉,把有用的珍品拂拭干净,就可以窗明几净、心情舒畅地迎接新春。 其实,人生也像时钟一样,到了子夜就要“从零开始”,只有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 02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 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名人恍然大悟。 这就是“空杯心态”。 面对纷繁杂乱的世事,常怀归零心,不被外世所扰,才能坚守心中的那份宁静,才能更好地包容万物,接纳新的挑战。 03 中国女排在夺得第三届世界女排冠军后,袁伟民教练告诫队员们:一切从零开始,把冠军丢到脑后重新研究战术,研究打法。 正是这种归零的心态才使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殊荣。 乒乓球被誉为国球,常胜不衰,其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练和队员们能将心态及时归零的原因吧。

Read more

领导不愿提拔你?看完这三个故事你就服了!

这些年,在各种不同场合,总有一些才华横溢、聪明精干的年轻人问我:“感到自己挺优秀的,一直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为什么一到涉及提拔晋升的关键时刻,领导却不愿意为我出头露面、据理力争呢?” 下面,我就将印象深刻的3个经典案例在这里分享,看完你也许会明白: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领导不愿意推荐提拔你。 01领导不推荐你,因为你不懂感恩 一个省直部门的小伙子,连续几天给省委部门的一位老领导打电话,想让老领导推荐他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都被婉言拒绝了。 万万没想到,他很执着,一天直接来到了老领导的办公室。 听他叙说后,老领导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省委这个重要部门的办公室确实需要一位副主任。你文字功底不错,又是现单位的办公室副主任,写作水平、综合素质都能胜任。我个人认为,也许你适合这个岗位。” 他颔首微笑。 “第二,你的消息很准确,这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确实和我交情不错。如果我力荐,他们一定会认真考虑。” 他眉开眼笑。 “第三,很遗憾,我不能推荐你。” 老领导说完这句话,他立刻脸色突变、惊诧不已。 “因为,你不懂得感恩。五年前,你从县委办到我这里跟班学习。鉴于你的刻苦勤奋和能力素质,经我推荐,将你调到了省直单位。” 他语气诚恳,连连称道:“是的是的,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感激不尽、永生难忘!” “听说你调过去后,有人问‘你是不是我推荐来的?’你不但矢口否认,还说‘根本没人推荐,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奋斗调过来的。’有这事吗?” 他一脸羞愧,支吾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 “还有,你调到省直不久,有一次我正好有急事找你,打你手机却已停机。” “我换手机号了。”他赶紧解释。 “你口口声声说我是改变你命运的人,是你永生难忘的人,可是你换了手机号都没有告诉我。更让人心寒的是,你调到省直部门三年多来,别说平时没有联系,就连逢年过节都没有一句礼节性的问候。这次,要不是需要我推荐,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想到我吧?” 他惭愧难当,低头不语。 “感恩是一种态度。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报恩的人,即使我帮你推荐,有朝一日人家了解到你是这样的人,也会大失所望。推荐你,我不仅要对你的能力负责,更要对你的人品负责。希望你能引以为戒,记住这个教训。” 一个人,只有懂得知恩,他的内心才会忘记功利浮云; 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相助他的贵人才会越来越多; 一个人,只有知道报恩,他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02领导不推荐你,因为你能力平平

Read more

生活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精辟)

好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折腾累了,自己把自己纠缠烦了,然后,这个自己挣脱不开另一个自己。坑其实是自己挖的。光阴的泥淖里,多少人,都自己逗着自己玩。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有时候,风都早已刮过去了,一颗心,却还在一片无关痛痒的云彩里下着雨。 人的选择性就是这么顽固,顽固得近乎荒唐。你本可以云淡风轻地活,然而,却无缘无故地受了伤。是的,有些伤害是来找你的,而有些伤害是你找来的。 好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折腾累了,自己把自己纠缠烦了,然后,这个自己挣脱不开另一个自己了。 坑,其实是自己挖的。光阴的泥淖里,多少人,都是自己逗着自己玩。 有的人等到生活开始惩罚自己了,才想起后悔。这样的忏悔,不值得原谅。从无意犯错到故意犯错,应该推敲的不是人生,而是人性。为恶的人性辩护,本质上就是怙恶不悛。也不要把这一切推给命运。既然所有的结局,开始就已经料到。所有的惩罚,都是水到渠成的铺垫。 不要让命运为你的贪婪埋单。在欲海里浮沉的人,个个都是亡命徒。为欲望亡命是已经注定了的结局。 这个世界,有侥幸,但不宽恕侥幸。不要把自己一步步拖到付出代价的境地。生活中一切的罪与非罪,罚与非罚,良心会有知,光阴会有知,天地会有知。 不去欺负生活 ,生活自会安妥地待你。清白干净的灵魂,特征只有一个:无愧过往,不畏将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难败:太要面子的人和太不要面子的人。太不要面子的人是不怕败,太要面子的人是不敢败。 虚荣的人属于后一种。 由于太在乎面子,虚荣的人终会被虚荣所伤,但无论多深的伤,虚荣又是最好的创可贴。因为,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好。 于是,虚荣很好地炫耀了自己,也妥善地遮掩了自己。 但愿每个人都能明白《真正的为人之道》、然而施之,那每个人的人生就能活出精彩、生活美满了。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六句话助你提升个人情操

1、别低估任何人 收敛自己的脾气,经常要保持沉默 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 2、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 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3、温和对人对事 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二字 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渺小,切忌自我陶醉 炮打出头鸟,凡事不要强出头 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强 4、痛苦只是一阵子 痛苦过后回头看看,其实那都不算什么 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 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 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5、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离不开谁 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 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6、学会宽恕伤害自己的人 别人光鲜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自己不喜欢的人,报之以微笑,默默为他祝福 对喜欢的人,真情流露,真诚相待就好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先在乎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

有时候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去问身边的人到底要不要去做。当别人说要的时候你会立刻鼓起勇气,当别人说不要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些失落,即使仍然想去做但还是会因为他的话就这样算了。 大概一个星期之前我和同学出去逛街,经过一座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正吃力的推着一辆装满纸箱的三轮车往上坡走。周围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一个停下来,那时我很想走过去帮他推一下,可是想到路人们的眼光“会不会觉得我是在作秀”我打消了自己善意的念头继续往前走。 等我走到桥中央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他吃力的弯着腰才走了一小段,我立刻停下来对朋友说:“我要去帮他推一下”,然后她也跟着我一起从桥上走下来,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中将那位老人家的三轮车推到桥中央。 后来那位同学告诉我,如果我没有这样做她也不会去做,但肯定会后悔,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如果我当时没有做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安。 有些人因为别人说一句你这件的衣服不好看就不再穿它,你的声音很难听就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唱歌·····很多时候别人说什么似乎很重要,别人怎么看你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先己后人”或许听起来有点冰冷,但是它会帮你更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 本篇文章取于《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共读第 04天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

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理念并不完美,在美国,因为教育理念原因,家长不满意,有大约260万学生是在家上学的。在美国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家长们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调整,修正对美国教育的不满。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美国也同样。大家觉得,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的确,美国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进的东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教育不上心 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 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可以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Read more

你是在替下属“背猴子”吗?

管理当中,如何管理猴子是个难题。经常听到一些经理说,“我身上背了很多猴子,我的下属太没有责任感了,执行力太差了,经常把猴子放到我的背上,我都烦死了”。 管理者身上背了太多猴子,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团队绩效水平下降。 尽管大家都在使用这个管理术语,都在谈论责任这个话题,但是,到底什么是猴子,猴子是如何从员工的背上跳到经理的背上去的,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想不明白。 所以,经理要认真研究猴子到底是如何从员工的身上跳到自己身上的,把本该属于员工的猴子还给员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高绩效团队的打造上。 如果简单地把猴子理解为责任,范围就扩大了,边界就模糊了,管理起来难度自然就加大了。要想摆脱员工抛出的猴子,首先要明白猴子是什么,只有准确定位猴子,你才能有效地管理它。 所谓猴子,实际上并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责任,责任这个词太宽泛,不容易准确定位,因此很多经理无法有效管理下属的猴子。 关于猴子最精确的定义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也就是说,经理和员工谈话,谈完话,双方都同意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由谁做,这就是猴子。 先来看一个小场景: 注意,猴子出现在哪里?出现在经理说“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这是猴子,经理说出这句话之后,“双方交谈的下一步”就出现了,那就是,经理把事情全盘揽到自己身上,答应员工,自己考虑一下,然后给员工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经理这样对员工进行反馈的时候,员工就有了依赖和推脱的理由。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经理考虑好了,给了员工一个完美的答案,员工照办并获得了成功,那么,下一次,员工的做法还是会给经理提问题,把难题抛给经理,让经理出面解决。 反之,如果经理没有想出完美的答案,事情拖延了,没有办成,到了追究责任的时候,员工就会说“这个事情和我没有关系,经理还没有决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干!”理由显得直接而且充分。 你的管理中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你是否也在经常抱怨下属把猴子都放到了自己的身上?你是否经常想摆脱这种现状而又始终摆脱不了,反而更受其害? 明确了猴子的定义,经理在管理下属的猴子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备而战了。比如说,当下属想请经理帮忙出主意的时候,经理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可以问下属几个问题:“别着急,先看一下,你这个事情在哪个环节做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这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现状如何?”,“为了达成目标,你做了哪些可行性方案?”,“你准备什么时间开始这些方案?”,“你下定决心了吗?”,“这个事情和相关部门沟通过了吗?他们的反馈如何?”等等。 如果下属没有回答上来上述问题,那么请下属回去考虑清楚了,再来探讨。如果员工在经理的启发下,回答出了上述问题,那么员工就具备了做事情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时候,经理只要鼓励员工去做就好了。适当的时候,对员工的表现进行一个反馈,鼓励一下员工。 作为经理,你要做的是在关键时刻千万要忍住,不要为了显示你的优越而忽略了员工的自主权。当员工向你求助的时候,是最佳的辅导时间,最佳的做法是提出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给出完美的答案,通过提问题帮助员工思考,帮助员工树立责任意识。 所以,经理和员工交谈的时候,经理要注意“双方交谈的下一步”,把“交给我,我考虑考虑”这些话变成“你是怎么考虑的?”“你打算分成几个步骤?”“你有什么困难?”这些问题,来启发员工思考。 有时候,员工在沟通之前没有想清楚,在经理的启发下,他们很快就会理清思路,找到答案。也有的时候,员工自己有了成熟的思路,但是为了不承担责任,自己不决策,找到经理,让经理决策。这时候,经理不要被员工迷惑,还是要通过提问,让员工说出答案,把决策权还给员工。 双方交谈的下一步”,这个环节很细小,容易被经理忽略,所以,请经理在沟通中注意找到“下一步”,并管好它,让猴子回到下属的背上!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客 作者:赵日磊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人生四乐:亲情之乐、讲学之乐、修身之乐、山水之乐

亲情之乐:生于孩提 亲情之乐,是普世共有的情感,与年老的父母聊天,看父母欣慰的笑容;给小孩子讲个故事,看儿女欢笑雀跃于膝下,从中获得的欣喜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圣贤并不是道貌岸然,忘情于世间,而是同样体验亲情之乐,并实践孝亲的人伦要求。 王阳明认为,“爱亲”是人的良知良能。他早年在阳明洞修道时,曾经产生“离世远去”的念头,但是始终难以割舍对祖母、父亲的思念之情。 最终他悟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认识到对亲人的思念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在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 在超脱尘世与拥抱亲情之间,王阳明选择了后者,也从此认为佛道抛弃亲情人伦是不对的。 三十二岁那年,王阳明在杭州西湖。一处寺院中有一个禅僧,已经坐禅三年,不说话,也不睁开眼。 王阳明问他的家庭情况,僧人说家中还有老母亲,又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僧人流泪。王阳明就给他讲了“爱亲”是本性的道理。第二天,僧人就起身回家了。 在王阳明处于人生困境,处于生死关头的时候,更加执着于亲情。 被贬往贵州龙场的途中,他依靠机智侥幸躲过追杀,面对仕途凶险,不免心冷,于是有“远遁”之意。但基于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为了不连累父亲,迫使他不能只顾一己之身。 后来擒宁王,平乱有功,却饱受奸人的诽谤诬陷,此时王阳明能忘却荣辱,甚至忘怀生死,却还是忘不了对父亲的责任,“以一身蒙谤,死即死耳,如老亲何”,“此时若有一孔可以窃父而逃,吾亦终身长往不悔矣”。 王阳明正是在对人伦亲情的念念不忘中体验着人类最本真的自然亲情之乐。正是对亲情的眷念和责任,使他内心充实,有所寄托,有所满足,从而珍惜生命,乐于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 讲学之乐:共进此道 孟子说,“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快乐。教学相长,师生一起讨论学问,共同进步,对于有志于求学问道的人来说,是无上的快乐。 王阳明把讲学传道看得比事功还重要,他曾说:“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 王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之前已经开始收徒讲学。谪居龙场期间,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聚徒讲学。 就是在对付宁王叛乱时,军事战争的空隙,依然见缝插针地讲学,“昔先生与宁王交战时,与二三同志坐中军讲学。”其后归越的六年里,王阳明专意于讲学论道,其讲学盛况更是罕有。 王阳明之所以热衷于讲学,首先在于讲学对王阳明来说是无上的享受,无上的乐事,从讲学中可以获得向圣贤之道进发的生命和人生的氛围。 “诚得良友相聚会,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其次在于王阳明自信自己所传的是千载圣学的真血脉,可以正人心,救天下,同时也希望门人弟子能承继下去,使得圣学重振,所以即便行军打仗,也要讲学不缀。 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讲学和事功一样,都是承续圣贤之道,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做“天下第一等事业”,由此必然获得极大的快乐。 修身之乐:孔颜乐处 若是把修身看成是对自己的约束与磨练,就好像修身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其实修身进德中有无穷快乐。 孔子吃简单的饭菜,喝白开水,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却觉得“乐在其中矣”。颜回“箪食瓢饮”,居住在“陋巷”里,却“不改其乐”。这就是圣贤所追求的“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指的是由于修身得到的内心的坦荡和快乐,并且这种快乐不需要过多的物质需求来支持。

Read more

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教育不上心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 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可以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老师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家长、孩子究竟要怎么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以下28条铁规律告诉您! 老师、家长、孩子都要知道的中国28条教育铁律!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吴稼祥语)

Read more